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钱玄同:民国时代真的猛士  2007-11-28 00:00:00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

人类与老虎的"恩怨情仇"  2007-11-28 00:00:00

您知道吗?老虎的故乡在中国。古中华虎(华南虎)是老虎的祖先,与人类同时期出现在阳光雨露滋润着的地球上。 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二千五百个世纪了。大约五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有了中国虎文化。 国人深爱老虎的勇猛和

看古代廉政楹联,想现代官员脸面  2007-11-28 00:00:00

古代官吏多为文人雅士,用当今的话讲,是那种有文化、明事理、善诗词,学历大都在本科以上的人士。估计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官场时兴的就职演说、大会演讲、廉政报告这一套,所以当时的达官贤人就只好借诗做词来表达个人思想了。据说,祠堂、厅堂是古代社会

文史小品五千年 另类升迁多少回  2007-11-28 00:00:00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周宝和胡嘉隐的名字。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晚唐武宗时期人,一个是盛唐玄宗时期人,相隔了大约100余年。而且,他们既非同宗亲属,又没有师承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看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就是这样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

袁行霈:重建国学正当时 对国学应抱三种态度  2007-11-27 00:00:00

中央文史研究馆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北京举行国学论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在论坛上呼吁,当代的国学已经具备了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足以使之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国学,“现在已经是重建国学的时候了”。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记

殷墟之外的三种甲骨文  2007-11-27 00:00:00

殷墟甲骨文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它被证实是世界上一种古老的文字,中国现在使用的汉字就是由它发展而来的。然而,还有几种更古老、更奇特的甲骨文却鲜为人知。 一种是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一千二百多年的甲骨文。这种甲骨文是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

"1217俱乐部"话题:"落伍"昆曲成"时尚&  2007-11-27 00:00:00

青春版《牡丹亭》 [核心提示]:自青春版《牡丹亭》而下,凡新创昆剧,均循“青春版”、“大制作”、“全本”之路线,并愈演愈烈。虽则人们于昆曲之观念由“落伍”转为“时尚”,昆曲的影响及接受群体扩大,但昆曲演出、制作诸方面的运作机制反受制于此。而

陈平原:小说家眼中的西南联大  2007-11-27 00:00:00

作家宗璞讲述西南联大历程与精神的《野葫芦引》由《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四卷组成,其中前两卷多年前已出版,第三卷《西征记》也已完成三分之一。 (新京报插图 / 赵斌) 1937 年 11 月 1 日上午 ,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谜  2007-11-27 00:00:00

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阅“金陵十二钗正册”时看到的最后一幅图是,“后面‘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在聆听《红楼梦十二支曲》时,[好事终]的歌词又是:“画

人文通识教育的“前世今生”——突破瓶颈  2007-11-27 00:00:00

通识教育,西方人称之为 Gen-eralEducation ,也译为博文教育、博雅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人文教育,它与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有相似之处,都是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立人,是塑造人的心灵。 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研读的是儒家经典,重在“格

国学时代应进一步重视宗教古籍保护  2007-11-27 00:00:00

今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作全面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平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这一计划的 启动,令人兴奋。这些年,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

孔子的“人学”及其当代价值  2007-11-27 00:00:00

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人学”,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颇有见地的共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人学”的积极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人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和最宝贵的价值是什么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