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与余秋雨商榷  2006-10-19 00:00:00

今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中吗》,文中论证了“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的时弊,又表达了“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  2006-10-19 00:00:00

非常高兴到师大来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作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我将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发现和古代研究;二、最新的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在观点方面的影响;三、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方法方面的影响。我想

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2006-10-19 00:00:00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

文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与余秋雨商榷  2006-10-19 00:00:00

今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中吗》,文中论证了“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的时弊,又表达了“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  2006-10-19 00:00:00

非常高兴到师大来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作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我将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发现和古代研究;二、最新的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在观点方面的影响;三、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方法方面的影响。我想

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2006-10-19 00:00:00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

文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与余秋雨商榷  2006-10-19 00:00:00

今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中吗》,文中论证了“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的时弊,又表达了“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

从刘邦和朱元璋看中国传记人物的研究特点  2006-10-19 00:00:00

回顾中西两种不同的传记研究传统,可以发现: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其史学更偏重英雄史观和心理史观,更加重视私秘材料;而中国从《春秋》褒贬到《史记》列传的对人物归类的研究传统,使得历史人物更大程度上呈现脸谱化特征。 将中西方人物传记研究放在各

易学与中医研究取得新进展  2006-10-19 00:00:00

第九届全国中医药文化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易学与科学研讨会和第十五届全国医古文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90多位与会学者交流学术观点,沟通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张其成教授指出,近年来兴起

从刘邦和朱元璋看中国传记人物的研究特点  2006-10-19 00:00:00

回顾中西两种不同的传记研究传统,可以发现: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其史学更偏重英雄史观和心理史观,更加重视私秘材料;而中国从《春秋》褒贬到《史记》列传的对人物归类的研究传统,使得历史人物更大程度上呈现脸谱化特征。 将中西方人物传记研究放在各

易学与中医研究取得新进展  2006-10-19 00:00:00

第九届全国中医药文化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易学与科学研讨会和第十五届全国医古文研讨会于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90多位与会学者交流学术观点,沟通研究方法,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张其成教授指出,近年来兴起

从刘邦和朱元璋看中国传记人物的研究特点  2006-10-19 00:00:00

回顾中西两种不同的传记研究传统,可以发现: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其史学更偏重英雄史观和心理史观,更加重视私秘材料;而中国从《春秋》褒贬到《史记》列传的对人物归类的研究传统,使得历史人物更大程度上呈现脸谱化特征。 将中西方人物传记研究放在各
140216818首页 上一页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下一页 末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