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与余秋雨商榷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0-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今日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中吗》,文中论证了“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的时弊,又表达了“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观点。笔者对此颇有想法,试与先生商榷。按余先生话的推理可以说为了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广到世人面前,宁肯降低自己的文化层次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推广出去!道理似乎很简单,先让人家接纳你,然后才有交流呀!其实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一个伪命题,照此推理,民族文化穿上外来文化的大衣出门,先吸引了别人的眼球,然后再脱衣服都行,那么以此就能断定人家接受的就一定是我们的文化吗?难道就不能反过来说他们接受的只是透过我们东方人的面孔,真正欣赏的恰恰是自己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看着操着不大熟练的英语却已然接受他们文化的又一个民族,或许人家心里正为此得意!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是我们民族文化被人家接受,毋宁说是别人的文化在时刻影响着我们。

      看着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在引领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走向,我们似乎体会到了自己民族归属感迷失的痛苦,仿佛去根的飞蓬,流落他乡,或者随风而逝。这或许对另一个民族物种的丰富作出了贡献,而对养育自己的那块土地却是莫大的损失。要知道这是一个创造出人类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统国家,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哪能轻易就被另一个民族同化掉!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只有自己展现出勃勃生机,才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

      反过来我们会问,如此有影响的学者为什么竟出这样简单的错误?答案是学识高的人未必就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君不见同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人物周氏兄弟,一个成为民族民主精神的斗士,一个却沦落成丧失民族尊严的卑微的灵魂。

      时下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当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碰撞,很可能造成人们思想的迷茫和情感的彷徨,这时候就需要那些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认同的精英人物站出来,重树自己民族文化觉醒和自尊的大旗。当然这并不排斥包容和拿来的气度,这是一种文化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因为在短期内感觉不到汉学在世界中的影响,我们的国粹还不能立刻被世界接纳,文化传统还没有变成输出国门的文化体系……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好,我们的民族文化缺少世界认同的理念,而是我们自己在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然而余先生竟把希望直接寄托在各路明星的个别人身上,让他们凭借自身的影响去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仅是一厢情愿罢了。可见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渗入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来了。

      先不说少数文娱明星的个人身价中还有多少我们民族的内涵,审视一下现在的留学热即可窥一斑,不难发现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留学的人群中多了很多初中生的身影。出现这种情况,不就是人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缺乏深刻的认同,对自己本民族的基础教育缺乏信心,对自己本民族的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乐观的憧憬!这其实恰恰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一代人身上缺失的结果。这些低龄儿童早早跨出国门去接受另一种文化的熏陶了,他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还没有打扎实,就已经融入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去。将来的世界只不过多了一些黄皮肤、黑头发,外表呈现炎黄子孙特征的另一个国度的公民罢了。

      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民族文化还不足以引起国人的重视吗?传统的中医在西医面前缺少的就是坚守的信念,引以为豪的笔墨纸砚在电脑面前缺少的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在和自己的传统渐行渐远!造成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或许就是因为国人背负的屈辱太沉重了,很难在心灵深处翻去近代史中的一页:被军舰利炮打怕了,被推销过来的洋玩意吓坏了,被真实的不平等条约震慑住了!而我们真正的民族自尊就这样在慢慢消磨,一个世纪过去了,仍然无端企求着世界的大同,地球的共荣!至今这种思想的余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视听:章子怡比拼孔子,不只是一场口水战;华裔女孩刘洁名列西点军校毕业生的第一名,不只是阿Q式的炫耀;我们的大导演们拍出的一部又一部大制作,大炒作的电影大片不只没把本民族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却在向世界表示自己已趋从于好莱坞的模式,彼此“接轨”了。可结果是我们捧着这样的片子送出去,只博得人家的一瞥而已——亦步亦趋的作品终是步人后尘,难以望其项背。

      因此,对于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我们大可不必在官方和民间的界限上作文章,只是别把文化当成商品的附庸和政治的点缀就行,让文化就在独立的文化层面展示好了,不必用自卑者的怯懦,也不必用自傲者的玄虚来制造一些文化的噱头。在办好中法文化年和中俄青年文化艺术交流年的同时别忘了文化传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当我们的艺人站在世界级的领奖台上,当音乐之都的音乐唱响我们的民乐,我们还应该有点紧迫感,因为最能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学艺术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之路还很长。

      审视国内的民族文化建设,可能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主流文化,那是源于我们很多旧文化中糟粕的东西正打着文化的旗子招摇过市;很多在过去都搬不上台面的手抄本,今天借助网络的便利在大行其道;污染人们的视听,搅乱人们的思维,使很多人丧失了起码的思辨能力。而真正的古文化精髓只好躲进古旧书店或尘封在私人的书橱中束之高阁,这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试想,若是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文化精英,哪里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却偏偏随俗而推波,媚外而助澜呢?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投身社会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自身修养的壮怀,在当今文化精英人物的身上是有点像晨风中的雾霭,淡了,远了;我们期待这种精神的回归是初阳的晨光,亮了,近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