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裴頠在《崇有论》中提出一种本体论思想。魏晋时期,有无问题是思想家们讨论的中心之一。在裴頠之前,“贵无论”的观点占优势地位。何晏、王弼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时人“递相夸尚,景附草靡”(《颜氏家训·勉学》)。裴頠则针对贵无论的观点提出万物自生的崇有理论。裴頠认为,最高的“道”就是万有的总合或总体,这“宗极之道”就是全。在万有之外不存在一个独立的“道”以作为万有存在的根据。万有存在的根据不是“无形无名”的无,而是万有自身。“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至无即绝对的无,绝对的无不可能生出任何东西。万有最初的根据就是自身,是自己产生自己,所以“有”以有自身为本体,不需要在有之外再立一个无作为有存在的根据,如果离开了“有”便也同有了“生”。(“有遗而生亏”。遗:离。亏:去。参见《经籍纂诂》卷四)裴頠认为,离开了有这个根本,便会陷入贵无论所提倡的虚无之理。而虚无之理对已有之群生是毫无用处的。“虚无奚盖于已有之群生哉!”(《崇有论》)在《崇有论》一文中,“虚无”一词凡七处,皆指贵无论所讲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