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裴頠《崇有论》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裴頠认为,万物的总合或总体是最高的“道”,是全,各种具体的东西只是“宗极之道”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总混群体,宗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崇有论》)对于“宗极之道”来说是“自足”的,它的存在是以自身为根据的,“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同上)但作为“庶类之品”,由于它只是“宗极之道”的一偏,因而有其局限性,其存在必须凭借他物。“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同上)裴頠认为,虽然“庶类之品”要“凭乎外资”,但“外资”中并没有贵无论所讲的“虚无”,有的外资仍然是有,虚无对于具体事物的存在不起任何作用。“济有者皆有。虚无奚盖于已有之群生哉?”贵无论者认为“无”可以“开物成务”,所以只要“舍已任物”,则可“无为而泰”。(王弼《老子·三十八章注》)裴頠以“济有者皆有”为依据,认为“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崇有论》)要资养和治理群生,不能无为,必须有为。“惟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乃可济乎。”(同上)为维护名教提供了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