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哲学家方以智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方以智早期曾广泛研究自然科学,主张“舍物无心”,坚持以气(火)为世界本原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后来因躲避清廷搜捕,遁入空门,深受佛教哲学影响,在其著作《东西均·尽心》中明确提出“世无非物,物因心生”的观点,认为“舍心无物”,心为世界本原,从而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在方以智看来,世界无非是由气或火及其运动变化所生成的诸种“物”所构成,到此为止,方以智显然具有明显的唯物论倾向,这与其早年的气一元论观点相一致。但是,当他进一步向前追问时,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方以智认为,物之为物,必有一种其“所以然”者,他断言种“所以然”者便是所谓心。“心大于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谓此所心然者也。”(《东西均·象数》)这种先天的、绝对的心,乃是与太极、理、性、命等异名而同实的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派生者。于是,心便成了方以智哲学体系的最高鸿恩,早年的唯物主义者方以智转变为唯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