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关于现象和本质问题的唯物论的命题。出自《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陈独秀指出:“然感官有妄,而物体自真;现象无常,而实质常住。森罗万象,瞬该变迁,此无常之现象。原子种性,相续不灭,此常之象也。原子种性不灭,则世界无尽;世界无尽则众生无尽;众生无尽,则历史无尽。尔我一身,不过人间生命一部分之过程,勿见此身无常,遂谓世界一切无常;尔之种性与历史,乃与此现在实有之世界相永续也。以现象之变迁,疑真常之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假定梵天真如以为本体,薄现实而趣空谈,厌倦偷安,人治退化,印度民族之衰微,古教宗风,不能无罪也”。在这里,“无常”表示变化、变迁之意,“常”则表示稳定和长久之意。所谓“现象无常,而实质常住”,也就是说,现象是处在经常的变化、变迁之中的,它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点上,同现象比,实质则具有稳定性、长久性。比如宇宙间的各种具体事物,无时无该不在运动、变化,这属于无常。但物质世界相续不灭,无穷无尽的本质都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属于常。如果看不到现象和本质的这种区别,以现象变动不居而否认客观世界存在的永恒性、不变性,并进而在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什么梵天真如之类的虚伪本体,就必然要导致宗教迷信,印度民族之所以衰退,不能不与宗教迷信盛行有关。
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命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列宁曾经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130页)并且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列宁的这一看法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虽然多种多样,是可变的,但作为客观实在本身这一物质的唯一特性却是永恒的、不变的,不仅如此,作为客观实在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的运动、时间和空间,也和物质一样是永恒的,无止境的。陈独秀的“现象无常,而实质常住”的命题,就是在列宁的物质观基础上引出来的,它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运动不灭和时空无限等基本原理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人生观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世界无尽的认识,而得出“众生无尽”,“历史无尽”的正确结论,并提出了“个体之生命无连续,全体之生命无断灭;以了解生死故,既厌生,复不畏死;知吾身现实之生存,为人类永久生命可贵之一隙,非常非暂,益非幻非空,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之外无希望”这样一种充满辩证法和乐观精神的主张,对于反对宗教,号召人们为人类的永存和现实世界的美好事业而奋斗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