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哲学家李贽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在宇宙观上,李贽曾对程朱学派“以理为本”、“理能生气”等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天地和阴阳二气派生出来的,而并非由“一”、“理”、“太极”产生的,这无疑具有明显的唯物论色彩。但是,李贽最终没有像王廷相那样,从反对宋代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论出发,走向唯物主义。当他回答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时,李贽完全地陷入了唯心主义之中。在心与物的关系问题,李贽基本上承袭了陆王心学和佛教禅宗的观点。在其著《复陶石篑》(《续焚书》卷一)中,李贽说:“心即是境,境即是心,原是破不得的。” 这里所谓的“心”即陆王心学及佛教禅宗中所说的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意识;这里所说的“境”,是个佛学名词。照佛学的说法,凡是心之游履攀缘的东西便叫做境。所以境并不是独立于心之外客观环境,而是由心派生的东西。在李贽看来,人身、山河、大地、太虚空等等整个物质世界,都不是独立于人的“妙明真心”以外的客观实体,而只由它派生出“一点物相”。李贽这种观点,不但同陆九渊所谓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以及王守仁所谓的“我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和“天下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下)等观点一脉相承,而且同佛教所说的“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卷二)的命题如出一辙,它虽然看到了心与物、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但却错误地将物归结为心,将物质归结为精神,认为后者派生前者,这无疑是典型的唯心论观点。李贽正是这种唯心论基础上,最终走向了信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