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学术交流过程中,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社会重名实关系处理的传统,翻译学中也不能不对名义之学认真检讨,很好的引介西方优秀的学术成果以嘉惠学人,前辈学人提出的审慎的观点及提供的实践都是我们学习取法的善例。
图书馆学的分类排检体系建设的科学实用性始终是关心这项工作的同志费心研究的事。我们从审视和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科图法”)第三版和第四版中能够看到在这方面图书馆界人士付出的艰辛努力。首先是第四版的名称由第三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更革为《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简称《资料法》),不落窠臼,推陈出新,这一命名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编制理念的变化。新版在保持同旧版体系结构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强调了“资料”这一更具有时代科学内涵的学术性称谓,突出了“资料”与“图书”的不同特点,为满足文献资料深度加工和数据库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预留了更多的视野和可延伸的空间,使图书馆行业服务的理念得到更人性的强化,包容性和亲和力无形之中也同时得到了加强。
新版在保持旧版有详有简编制传统的前提下,重点修订增补了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这部分的类目、类名和注释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变化显然是与我国七十年代以来整个社会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几十年间不仅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事业突飞猛进,而且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了极大提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必然反映社会存在,因而,在作为反映社会总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目录学——尤其是现代图书馆目录学中就首先得到了集中体现。同时我们看到,新版增强了各类图书之间的组配功能,在编排上体现着适应机检需要的精神,增设了若干专用复分表和通用复分表,适当增加了一些仿分类目。这显然与上世纪以来不断迅速发展的计算机高科技应用技术普及并深入到图书馆行业的形势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编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大量需要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渐转移到机电一体化程控的轨道上来,图书借阅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等工作都在尝试使用科技手段来辅助或完全由电子设备来完成。针对图书馆的规模和层次,只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数据库,通过后台的专业化操作服务,就能完成前台客户端提出的一系列读者服务工作。因而工具书的排检安排以及目录体系的科学性就存在一个与计算机使用相兼容问题,毕竟人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图书馆机构属于中高端用户,进行科学管理的行业难度选择系数相对较小。譬如实施业务流程的整合,采取ERP或者仅仅采取CRM比之其他行业来难度小些。而事实上其后台数据库建设,只要使用中型SOL数据库就基本可以满足,在资料图书等资源增量短期有限的情况下,不必考虑使用诸如Oracle或IBM等后台大型数据库。作为广泛使用的工具书,科学性指标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版能作这样前瞻性的考虑体现了编辑人员的科学精神。
新旧两版分类的数目不同,《资料法》二级类目为38大类,《中图法》则为25类,增加了13大类,填补不少新的类目。尤其对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进一步扩充加细。具体包括:根据形势的需要,修订增加类目2200多个;增补、完善注释1000多个,扩大了类目包容性,增强类名的时代感;规范或完善类名500多个。〔32〕(第ⅵ页)这几项工作从某种角度上正是传统“名义之学”在现代图书馆分类体系命名上的具体应用。正名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和经验的理论总结、概括,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主动过渡,因而是创新性成果,极大便利了广大读者。
综上,我们粗略回顾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名义之学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古典文献学、小学文字学、考据学、现代语言翻译学以及封建社会最成熟的《四库全书》和现代图书馆学的分类等学科中普遍存在的名实关系问题,作了简要介绍,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可以体会到,“名义学”是一门既传统而又现代的学术。任何一门学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术概念产生发展存在既有共时性与异时性的不同,又有同城性和异域性的差别,其存在与消失都有很强的因果关系。我们在推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敢于创新名词,与时俱进的有意识鼎革观念,并且善于总结,紧跟形势,从而前瞻的发展、开拓不同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或做体制上前构性的铺垫工作,这是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