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名;实;传统文化;关系;意义
近期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坐客“百家讲坛”讲述三国历史,有一节内容提及曹操用人成功问题,他通过研究指出,曹操在用人策略上注重了人才使用上“名至实归”的原则。撇开曹操具体用人这一历史问题不谈,对于曹操用人原则中提及的“名”与“实”概念,我们不妨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谈一谈“名”与“实”这一对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的表现及其在有关科学研究领域的使用问题,重点考查其在学理及学术使用上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口述历史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引起学界普遍关注,我觉得这个现象体现了人们在历史研究领域中日益注重历史事件“名”与“实”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直接将现实历史和历史研究中的历史现实挂钩,尤其是近代史领域的研究,有日益重视这一方法使用的倾向,比如这种意见的提倡体现在近代史学者重视明清大内档案研究、国共党史研究等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上。人们除了仔细爬疏已有文献的记载(包括考古等研究成果)以外,对于有关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比如其后人、友朋以及那一时代相关的广大群众等等的陈述都加以科学的处理和引用。将问题作直接的现实性处理。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提已故史学大师雷海宗教授在《历史过去的释义》一文中提出的“过去为二”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历史,客观的,是历史的过去,也既历史现实与历史事实;一种是“相对的”,是主观的,是史学中的过去,也即历史认识和历史学中的事实;同时,两者都具有真实性,仅是意义层面上有所差异。⑴(第282—299页)
什么是“绝对的”历史?把过去的事实看为某时某地曾经发生的独特现事,而不问她与再远的过去或再后的未来的关系,把它看成为超然而独立的既成事实,那个过去是固定的,是已定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万古如此的,是绝对不可挽回的。⑵(第259页)
什么是“相对的”历史?雷海宗认为“史学的过去是相对的,是瞻前顾后的”,“一件事实对于以往的关系,对于未来的影响,在当时的地位,对今日所有的意义,都必须研究清楚,那件事实才是真正的历史知识,才有意义,才使活的。”〔3〕(第83页)
我们对于“名”与“实”关系也取这样的科学态度,作为我们深入探讨这一学术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举个也许不很恰当的例子,“私塾”这个概念,今天用现实当中的什么事物可以和它去对应呢?没有。学校不合适,学校是西学东渐过程中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它的历史还很短暂,无法跟延续了千年的“私塾”的历史相比较,可以大概的认为“私塾”是近代学校的前身。近年日益发展的“家教”这一对学校教育进行有益补充的办学方式及概念也不合适。我们可以用历史话语对“私塾”这一传统事物进行描述,对这一“名”做出合乎它那个时代的正确解释,但却永远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复原它,即便我们集聚当今最优秀的能工巧匠能复原它的实物,也无法复原它所依存的时代。这里私塾之“名”与“实”发生概念上的矛盾和对立,现实中是无法统一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观念中将二者统一起来加以科学认识。当然,作为历史教育的对象,我们可以到文博单位参观那些依旧还保存下来的私塾(如果还存在实物的话),从而加深对这一事物的感性认识,而要想全面认识它,恐怕就只能借助于文献的追索,扣问历史长廊中它的每一个细致发展的环节,嫠清它肌体内活泼泼鲜血般流淌的历史演进和变化的脉络。这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