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人民的鸦片?——对莫扎特的《加冕弥撒》的神学思考(1)-音乐
来源:  作者:汉斯-昆  点击:次  时间:2002-04-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事实上,假定上帝只是生活的对立概念;假定虚构出“彼岸”概念只是为了否定此一尘世世界的价值;假定灵魂或者精神概念只是用来鄙视躯体,而“灵魂的得救”只能在一
个往复于忏悔痉挛与解脱歇斯底里之间的怪圈中达到;假定自我毁灭成为价值标志、成为“义务”、成为“神圣”、成为人身上的“神性”;最后假定在“善良人”这个概念中最后只是偏袒懦夫、失败者、因自己本身而受难者以反对强者、肯定此世者,对未来怀有信念者、未来有保障者,——假定所有这一切是基督教的道德和教义,那么人们自然必定与“酒神”认同而反对“十字架上的受刑者”了。假定是这样,人们便不再成其为基督徒,而只是反基督徒了。

但是,尽管现实存在着的基督教表现出种种自相矛盾的情况,然而从历史上真实的耶稣方面看,情况却又并非如此。“看啦,这个人!?(Ecce Homo!)[22]从此一人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无人之存在的基督徒之存在,没有以人之存在为代价的基督徒之存在,没有与人之存在并列、高于或低于人之存在的基督徒之存在,基督徒之存在即激进的、真正具有人性的人之存在。这便是在《赞歌》的光芒照射下所可能实现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拯救者上帝显出友善与挚爱”(《新约.提多书》)3:4)。是的,赞颂那以主之名降临者。

Benedictus          赞颂那
qui venit           以主之名
in nomine Domini.    降临者。
Hosanna in excelsis.天上的和撒那。

然而,属于人者还有负面经验,这就是说,不仅有受难、疾病、死亡,而且还有过失和罪。与过失和罪相联系的则是“洗却世上的罪”的象征,那代人受难的“上帝的羔羊”——像代人受难的上帝奴仆一样,这对耶稣也是一个庄严称号。所以,紧接《赞歌》之后,理所当然地便开始祈求呼唤:《上帝的羔羊》。

《羔羊经》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却
peccata mundi:  世上的罪:
miserere nobis. 怜悯我们吧。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却
peccata mundi:  世上的罪:
miserere nobis. 怜悯我们吧。
Agnus Dei,     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你洗却
peccata mundi: 世上的罪:
dona nobis pacem.  赐予我们和平。

对于基督羔羊的颂歌也是来自东方礼仪,大约在7世纪被引入罗马教会礼仪。最初,它是在持续较长时间的圣体礼,为信徒擘分圣饼的过程中作为连祷文歌唱的:牺牲的羔羊象征主的躯体,即为我们擘开,分赠给我们的主的圣体。这两个伟大的形象都指主的受难和死。现在,在圣体礼中连续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地呼喊施洗约翰在看见耶稣向自己走来时说的话:“看哪,那洗却世上的罪之上帝的羔羊!(《新约.约翰福音》1∶29)

天主教徒在说“上帝的羔羊”时是什么感受,莫扎特在当时的莱比锡托马斯合唱队队长家中曾表示,这是新教徒所不可能理解的。他也许是对的。[23]在这首弥撒歌曲的祈求和代人祈祷中,至少没有呼唤任何一个圣者,甚至没有呼唤玛利亚作为中介者,而是只呼唤唯一一个圣者,即上帝的弥赛亚、上帝的羔羊:“主,怜悯我们吧!”在这里,“怜悯我们吧”两次出现,莫扎特一反通常的音乐传统,不是让独唱与合唱相互交替,而是让高音单独演唱,这里采用的是美声唱法,它在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结束时方才自然地转入尾声的全体合唱。这一点也足以证明,莫扎特不仅是独立自由的,而且也是具有神学敏感的音乐家。祈求怜悯最初由一个领唱——以一种发自内心稍慢的行板形式。一个人站在上帝之前祈求怜悯,接着合唱便汇合进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