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美国人的中国观变迁
来源:南方新闻网  作者:admin  点击:次  时间:2009-09-14 22:11于哲学网发表

 

杰克答道:“恰恰相反,应不惜代价尽量避免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诉诸法律。这便是中国。” 说完大笑。



借船出海,顺风搭车

他偶尔也向人表露这种自豪感:“我在中国呆了这么久,从没有听说过还有哪个西方人只凭一个想法,就阔别在外人眼中很风光的华尔街生涯,来中国组建实体公司并使之成为中国最大产业之一中的领先企业。”

杰克进入华尔街是在1973年,当时华尔街不过是个“小作坊”。他没有迅速成为美国投行界的风云人物。不过,正因亲历了19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历史,他才能一到中国就嗅出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会。

从这个层面来说,杰克并不像业界描述的“两手空空来到了中国”。恰恰相反,他的华尔街关系帮他完成了一次不错的“中西合璧”。

在考察完中国近100家工厂后,1993年杰克先行成立了“亚洲战略投资公司”,而后他才根据“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的缩写成立了亚新科(ASIMCO)。

杰克打的算盘,一是“借船出海”——华尔街的证券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当时已对中国市场萌发好奇与兴趣,而拉拢几家华尔街公司做股东又能给中国政府“实力过硬”的第一印象;二是搭上中国1993年制订的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快车,在之后的合资潮中牢牢掌握控股权。

可以说,杰克的成功源于他的悟性与韧劲,背后的“永动机”便是他娴熟的资源整合术。他把他的中国从商技巧称为他自己的“中国功夫”。

杰克说他在中国遇到不少企业界的“达人”,这让他走得更快。他提到了一个人——玉柴前董事长王建明。

“大家都叫王建明‘王董事长’,我也这样称呼他。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几次给我指点迷津,是真正的预言家。他能够成为业界领袖,完全是由于他的人格力量和坚定意志。”

在去年完成的《与龙共舞》一书中,杰克毫不掩饰对王建明的敬重之情。令人惊讶的是,基于对中国人际关系复杂性的认识,书中他称王建明是一位“独行侠”,“一些人其实盼着他失败”。

去年11月初,媒体报道王建明“神秘失踪”,后来证实他正被江苏有关方面调查。

实际上,杰克一方面吸收了“王建明”们的长处,一方面又规避了其短处,譬如对合作伙伴的过分信任、不善于与地方政府“打成一片”等。同样是在江苏省,杰克能“零地价”拿地,且“不违观,不行贿”。

真是一个善于变通的老头儿。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杰克笑着说:“我至少还要再干17年。”



黄亚生:任何个人都不代表美国

与其追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老挑中国的毛病,我们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美国媒体老要挑他们自己国内的毛病?


来到国内,经常会被同仁和记者问一个相似的问题:美国怎么看待中国的这个或那个问题?美国的学术圈怎么看待这个或那个问题?……

他们提这些问题之前,显然有一个想当然的假设:在美国,有一种声音能代表美国。然而,美国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关于中国,什么样的观点都有,根本没法做这种综述和总结。

大多数美国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我指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国公众,也包括精英阶层。而剩下的对中国问题有看法的小部分人,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前景,什么样的观点都有,有很悲观的,有很乐观的,也有奇奇怪怪的。

在中国人眼里,中国的崛起可能是很重要的话题。确实,这很重要,但是大多数美国人关心的是自己的事。特别是现在,他们自己国内的经济碰到很大的问题,失业率有可能达到两位数,银行界麻烦重重,这些才是美国主流学术界所关心的议题。那些关心中国问题并常常发表观点的美国人,大多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析人士。即使是他们,看法也很多样化。

我注意到,中国媒体采访某个美国学者常冠以“美国的观点”之名。然而,美国是如此多元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声称他代表美国!

现在,美国经济界和学术界正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并追究责任,大部分分析是检讨自己的问题。然而,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谈到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认为中国政府在背后操控着。从某种角度说,这种观点暗含着一种分析意见——中国需要为这场经济危机负一定责任。

这种观点认为:这一次次贷危机和2000年以后国际金融资金过剩有关,而过剩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中国。所以,关键就是如何解决不平衡的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中国的过度生产。对这样的言论,国内反应很强烈。但从供求角度来讲,中国大量输出产品、大量输出资金,而美国过度消费,势必造成某种影响。

美国现在急于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所以短期来看美国政府当然希望中国继续购买他们的国债,这样客观上可以降低他们解决金融危机、经济问题的成本——美国政府有了继续发债的机会,然后可以谈刺激美国经济的方案。如果没人去购买他们的国债,美国的借贷成本就会高企。

但经济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会加重美国的经济问题——中国之所以能购买美国国债,是因为中国有外贸盈余,而中国有外贸盈余是因为人民币币值不符合价值规律。

即使没有美国的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出现很多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但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增加了中国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度。如果美国经济恶化,中国面对的问题会更多。从这个角度说,两国在利益上没有根本性冲突。

大多数中国人通过中国媒体有选择的呈现来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我自己很少看《时代》和《新闻周刊》,但每天都读《纽约时报》,我看到的是各种意见、声音都有,很难总结出一个更为具体的结论——美国的主流媒体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许多中国人总认为,美国媒体总要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挑刺,总是看我们不顺眼,认为他们有偏见。这是一个关乎新闻制度和期望值的问题:在中国,媒体受到一些限制。所以长期以来给中国读者一种印象——媒体就该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的。但是在美国,媒体天天报道的就是负面新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