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郭齐勇:五四的另一个被人忽略的传统: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发展
来源:中国思想论坛  作者:郭齐勇  点击:次  时间:2009-09-19 00:59于哲学网发表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上引青年鲁迅《文化偏至论》和《学衡》创刊号“弁言”的两段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重建中国文化、改造固有文化与吸取他人文化,必须先有彻底研究,必须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史学巨擘王国维、陈寅恪也是这样一个心态。陈寅恪说:“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竭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是“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所诏示者也”。[18]
对东西文化进行双重反省,互为参照,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以之作为吸收西学、重建民族主体性的新文化系统的前提,这可以说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共识。这并不妨碍他们各自对东西文化某些方面的偏好。在借取和发挥上,王国维服膺叔本华、尼采;冯友兰偏于程朱一系,用唯物史观和新实在论分析文化发展的类型、阶段、及共相与殊相(人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偏于陆王一系,对非理性主义的柏格森和新黑格尔主义属意;唐君毅的方法来自黑格尔,牟宗三的方法来自康德,他们对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宋明理学有精到的研究。重要的是,他们力图建立中国式的哲学思想体系。
真正在介绍西方文化与哲学的经典方面,在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方面做出贡献的,并不是自由主义者、唯科学主义者,而是文化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在这些方面下了很深的工夫。例如贺麟40年代创办的编译馆培育的人才,解放后在译述外国名著,帮助干部和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在史学和国学方面的创获尤多。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荫麟、钱穆的史学,是五四以来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钱先生提出“古史层累遗失说”,与“古史辨派”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造成说”恰好构成对立互补的学说。在我们肯定疑古派学者的贡献时,也应注意到它的另一面,然后才能超越他们。五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似乎在一定意义上证实了“古史层累遗失说”。[19]
移居港台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昔年在大陆,尔后在台港的著述,是五四以后我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朱子新学案》等,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唐君毅先生的巨著《中国哲学原论》等,牟宗三先生的《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等,以及虽不属于新儒家但同样具有中西文化兼综取向的方东美先生的《原始儒家道家哲学》、《中国大乘佛学》、《华严宗哲学》、《新儒家哲学十八讲》等等,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创制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本世纪人文哲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大多数都是文化哲学家,是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他们大多有很高的悟性,是实践型、体验型的哲人。例如熊十力以《易经》形上学和船山、阳明二王之学与唯识、天台、华严、禅宗思想相渗透的理论体系,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生命健动不息的特点。方东美的《生生之德》、《人生哲学》体系,探讨了人的文化生命的情调、美感、悲剧与诗的问题,以宽广的文化视野,研究人的终极关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困惑和疏离的问题。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巨构,从人的生命存在这一最可靠最真实的前提出发,认识人在天、地、人、我之中的存在,理解世界和人生。他的文化哲学体系以人为体,以文为用,以道德理性为核心。他认为,人重于文,如果离开了人而言文(如宗教、如科学),则可能导致反人文或视人如非人;如果离开人之“精神上自作主宰”言自由人权,离开“道德意识”“人格平等”而言民主,则并不能有助于人之学术文化上的创造与独立的人格的形成,或使民主政治化为“分权力”或“分赃”之政治。针对现代社会使人有意或无意忘却、泯失了自己的具体存在,使人成为四分五裂的抽象的人、单面的人(即被异化、物化、外在化了的人),他们凭着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及对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阐扬,打开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超越了狭义的民族主义,而具有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本世纪哲学的重要问题是人与文化的问题。他们的著作可以与雅斯贝斯、海德格尔、萨特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巨匠的作品媲美。文化保守主义者建构的哲学人类学,在人类存在这一永恒课题的研究上所作出的世界意义的贡献,将逐步被人们所体悟。因为,不论现代化如何推进,人的终极托付,“内在的安心立命始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问题,它不能靠对于一个超越外在的上帝的信仰来解决。”[20]
第三,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失误和它的学术贡献一样,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海外新儒家提出的“保内圣,开外王”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离开儒家文化符号系统的基本框架,没有理会近三百年来文化涵化与整合的实际。儒家价值系统在现代化中仍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需要重新定位。中国原有的价值系统早已处在不能不解体、转型、重组的境地,所谓保持“道统”作为“国本”;所谓“返本开新”,即由心性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显然是一种空想。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保留在新的统一交融的文化体系之中,甚至超越国界保留在全人类的新的文化之中,都是可能的,但其“内圣外王”的基本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却是绝对不可能的。儒家道德主体意识不可能超越时空,超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给人以安心立命之根据。
工业文明、现代化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人类的特性及其全面发展的问题,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意义的问题,人类产生的种种疏离和困惑的问题,乃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问题等等。以“天人合一”模式,“圆而神”的智慧和儒家伦理转出或融摄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然后补西方文化之偏弊,救西方文化之自毁,为全人类各民族文化提示一新的方向和模式,这是半个世纪台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看法。他们大都有一种“花果飘零”的失落感。他们的理论错误是,将儒家伦理道德脱离了与之整合着的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将其化约为最抽象的层次,然后再转移到更为普遍、不分时空的场合。儒家文化的道德传统,如果不在其基本结构上发生实质的改变,就无法对付历史文化变迁,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不会产生任何积极效用。道德理想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的建设、多元文化的繁荣、主体意识的树立之关系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在不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总前提下,扬弃内圣修己之学,使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中的一些有益成分适应、调节、转化,求得创造性的发展。港台新儒家强调的中国文化的“一本性”,背离了五四文化多元的趋向,走向了褊狭的道路。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