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王安石《字说》中提出的常变观命题。《易传•杂卦》言:“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王安石继承和发展《易传》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新故相除”的观点。他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处”,处置。“辨”,分辨。“新故相除”,指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王安石认为,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他力图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立势力来解释“新故相除”。在自然界,有阴有阳,阴性静,阳性动,由此而产生矛盾。在阴阳矛盾的推动下,旧事物不断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又变为旧事物,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处置与分辨,即行动与认识两种活动方式,这两种活动方式的矛盾运动,也使人类社会不断地排除旧事物,产生新事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在“新故相除”的方式下得到发展。“新故相除”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人所遭之变,所遇之势都会发生变化。古之圣人所制定的礼法也就不能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久而弊”,圣人制定的礼和法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对先王制定的礼法加以必要的损益,使之不断更新,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他说:“天下事物之变,相代乎吾之前,如吾知恒而已,则吾之行有时而不可通矣。是必度其变而时有损益而后可。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损益。”(《九卦论》)王安石“新故相除”的观点,为历代改革家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