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秋水篇》提出的辩证法命题。“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恃”,凭依。“成”,形态。“位”,守。“消息”,消亡之息。“骤”、“驰”,皆疾行之意。《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无限生成过程。万物都生成于这一过程,又“各复其根”(《庄子•在宥篇》),故言“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万物的生成都是暂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恃其成”、“不位乎其形”)。时间在为断流逝,万物也都处在生长消亡、终而又始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象骏马在奔驰(“若骤若驰”),没有一个活动不在变化,没有一时不在迁移,世界就是一个万物的变化之流。“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庄子•天道篇》)《庄子》认为,事物运动后,它原来所落脚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还想找到它原来落脚的地方,就象要在马跑过的地方找到马一样,是永远不可能的。西方哲学史上,赫拉克拉特曾认为“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庄子》则认为不可能有两个人落脚在同一个地方,一个人所走过的路,别人永远不能再走,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彼已尽矣”(《庄子•田子方篇》)。从这个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社会制度以及各种道德规范也都是要不停地改变的。“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一宿,而不可多处,顜而多责。”(《庄子•天运篇》)蘧庐,旅店。顜,有交积意。礼义法度要应时而变,不可执著。《庄子》此命题,肯定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但忽视了相对静止的重要性,包含有相对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