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做事不容易,乘车赶路不容易;……
……偶尔你也会回回头,看一看,看一看,放风筝 ……"
据说,这原本是唱片公司的命题作文,但却让这些并未列入"上班族"行列的在校学生们诠释的如此令人怦然心动,说到底,这依然是他们基本的文化身份和由这种身份带来的自我意识所决定的自身文化行为的独特性。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像"校园民谣"这样并无太多历史承担,单纯以内容狭小的"文化自觉意识"取胜的文化形态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内容都是靠它所担承的文化重量来支持的,拒绝担承,实质上就等于拒绝了文化形态自我创生的动力和根源。
而且,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社会的世界性因素也将会越来越强大,特殊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将会日益被越来越强大的后现代特征所整合甚至淹没,独特的生存境遇和历史也将会成为遥远的有些虚幻的背景。在这种境况下,"校园民谣"是否也将会失去它作为一个特殊术语和符号的指涉意义呢?它是否也会像其它时尚文化一样,在消费时代文化工业的笼罩之下,最终走向边缘化?消失?甚至融入到体制范围内的盈利关怀之中呢?文化的创新之路将由此产生出新的困难,但随之而来的,也必然会是新的方式和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