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维和认识
一物质对另一物质的反映,就是一物质受到另一物质的作用而达到的两物质在性质上的对立性同一的加强。反映的过程就是物质间抽象的同一性加强的过程。
思维就是主体(物质)内部各部分、各层次间的相互反映。思维的目的就是在主体(物质)内部不断地加强对立性的同一。这种对立性同一的不断加强,使主体(物质)内部各部分间的对立性不断地向内转化。主体是特殊的物质,是能够主动适应环境,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物质。物质具有层次结构,主体也有层次结构。主体是由若干主体和普通物质构成的。同样,“若干主体”中每一主体也是由若干主体和普通物质构成的。如果继续划分下去,总能出现没有主体,而只有普通物质的情况。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普通物质也可以发展成为主体。若干主体可以构成一个大主体。若干人可以组成一个集体,集体就是人的外层主体。群体思维就是若干人的想法相互交流,找到多数人相认同的想法的过程。对于集体中一些并不很重要的事,我们不可能每一件都拿出来让集体中所有的人来讨论,否则,集体对一些小事也缺乏快速的反应。于是,我们必须选出一个人来代表集体应付日常工作。这个人就是集体的核心主体。同样,这一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人并不是对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地思考,否则他的工作效率就很低。其实,这位领导人也有他的核心主体。于是,这个集体的反应能力又有了提高。同样,这位领导人的核心主体也有自己的核心主体。这样,这一模式可以深入到若干层次中。在这里,本文把一个主体(物质)的内层若干主体(物质)凭自身的实力来参与决定这一主体(物质)的各种事物的过程,称为感性思维。本文把一个主体的核心主体(物质)依赖这一主体对内层其它主体和物质的控制力来实现这一核心主体(物质)对外层主体的控制的过程,称为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产物。理性思维是依赖感性思维来建立并维持外层主体的理性机制的。理性思维始终都不能脱离感性思维而独自存在。对于这一点,还可以核心主体的感性思维为论据。如果某一“核心主体”内部没有理性机制,那么,这一核心主体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主体,而应称之为核心物质。核心物质不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它可以进行感性思维。因其惯性极小,思维速度就会极快。因此,理性思维不但从宏观上离不开感性思维,而且从微观上也离不开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认识和思维都指的是一种过程。两者也可指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前者主要是指认识和思维的结果,后者主要是指认识和思维的过程。认识和思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过程?最初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即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达到的主客体间的某种对立性的同一。感性认识多半是片面的,但它是直接的,真实的(多半是片面的真实)。感性认识依赖主体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性的程度。这种程度越高,感觉能力也就越强。但是,事实上,主体多半无法对客体进行全面的感觉,她只能对客体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进行感觉。要对客体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显然,主体的感性认识多半是办不到的。于是,理性认识的出现就成了必然。理性认识就是,主体通过已有的知识和对客体的感性认识,来进行理性思维后所达到的主客体间的某种对立性的同一。但是,理性思维只是认识的一种手段。因为理性认识,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真的实现了较强的对立性的同一,而只是主体的核心主体代表该主体与客体实现了较强的对立性的同一。主体认识客体的目的就是,主体与客体实现全面的对立性的同一。其实,这也是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全面的感性认识。首先实现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为主体对客体进行全面的认识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就是说,片面的感性认识是主体提出问题的原因。而理性认识则是主体解决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