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易卦”的序结构数学模型在对策理论中的应用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通过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并借助于“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初步讨论了一般谋略方法的产生和起源,以及谋略对策的系统核心元素结构;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应用中的初步分类。

  关键词:谋略;基本行为元素;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in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plann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conducts, and with the aid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ome popular tact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 and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m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ategies; basic elements of conducts; images of the hexagrams;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equence

 

一、人类基本行为元素的宏观分类及其基本生克结构

正如为了研究一般函数时常常首先要研究简单的初等函数一样,为了研究人类的一般对策行为,我们也要首先从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开始。

对于由人在内所构成的任何有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系统来说(比如人的生命个体或相对独立的某一个社会系统等等),在宏观行为状态上一般都存在着下述三个方面的主要行为特征:

(1)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外部整体状态处于“外倾性”[1](如外向性、扩张性、外展性、膨胀性、类“交感性”等等)或“内倾性”(如内向性、回缩性、退守性、内敛性、类“副交感性”等等)的状态;(2)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内部整体状态处于“收聚(聚拢、集纳)性”或“散发(布散、排泄)性”的状态;(3)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控制行为倾向于“确定性(有序性、不变性、主体性)的控制状态”或“非确定性(调节性、易变性、从属性)的控制状态”。为了明确化起见,对上述三类状态我们分别用符号“a+、a-、m+、m-、b+、b-”来对应地给予表示。

在文献[2][3]中,我们采用三元组(a+,-,m+,-,b+,-)k(k=1、2、3、4)的形式分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系统模型原理”,从而说明了(a+,-,m+,-,b+,-)结构在人类行为系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了后文讨论方便,下面我们引用文献[2]中关于(a+,-,m+,-,b+,-)基本行为元素状态的“演生过程””来说明(a+,-,m+,-,b+,-)状态的产生以及各个状态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现在我们将(a+,-,m+,-,b+,-)状态的演生过程简述如下:(图1)

事实上,人类通常的基本行为一般都可以看成是由上述“八卦图”中这八类“系统性的基本行为元素”状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强度上组合而成的(人体中的经络流注顺序刚好与八卦周期图相对应,参见[表7]),我们用这八类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描述人类的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分解状态,请见下表:表1人类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的对称分解结构强度排序表分类名称(平密性:a、b弱值)→(离决性:a、b强值)分类符号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k=1、2、3、4)

   1.①躁怒类②惰犟类 从容、臊撩卑惰、郁懒 烦躁、急怨啬赖、抑持 愠恼、耻恨恃矜、固拗 憎侮、激怒镇犟、冥顽(a+,m-,b-)k (a-,m+,b+)k

 2.③喜狂类④慎恐类 敬悦、喜畅恬适、懦怯 慷慨、励耀犹疑、谨慎 果敢、凶蛮惕匿、妥慌 威恶、狂疯惊悸、惶恐(a+,m-,b+)k (a-,m+,b-)k

 3.⑤肃悲类⑥惑忧类 肃寂、沉实空虚、淡散 艰耐、信诚迷惑、思虑 苦痛、哀怆怜惜、慈忧 悲凛、悔恸惆怅、焦焚 (a+,m+,b+)k (a-,m-,b-)k

 4.⑦伺贪类⑧厌驱类 满足、伺纳歉谦、腻嫌 寻冀、渴慕遣厌、鄙蔑 嗜恋、妒求豁弃、傲拒 饥婪、贪争降驱、刹止 (a+,m+,b-)k (a-,m-,b+)k 

  在相对独立的任何有生命力的系统中,上述八类行为元素状态之间有如下一些重要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2](其中部分关系的中医学描述请参考文献[4]),在讨论对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这些关系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1)“系统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伴随性关系”从(a+,-,m+,-,b+,-)状态的演生过程(图1)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基本行为系统中的这八类(a+,-,m+,-,b+,-)元素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伴随性”关系,即:任何一个状态都与它在(图1)中相应的前后两个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伴随性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状态的存在都不是孤立意义上的,与该状态一起常常会多多少少地有其“前”、“后”某个伴随性状态的成分与它对立而互补性地同时存在,这样,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这一事物状态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意义!否则该状态就不是一种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事物状态(因为任何一个状态总是在一定的对立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没有基本对立互补一面的“伴随性”存在,任何运动状态的存在和演变都将是无实际意义的,这是一个普遍性原理 [5])!

(2)“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抗衡(对冲)关系”

[表2] (a+,-,m+,-,b+,-)k状态的“抗衡(对冲)”结构抗衡(对冲)(ar,m-,bs)k ←→(ar,m+,bs)k(r、s∈{+,-};k=1、2、3、4)这里“对冲”表示在“八卦图”(图1)中关于中心点相互对称的两个状态(主要指当它们分属于不同系统时),在它们作用到同一事物上时,则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当它们属于同一系统时,则具有一定的相互平衡性作用。例如人体内部(见[表7])的心肺平衡系统、脾肾平衡系统、肠道(大、小肠)平衡系统,等等。)例子:在[表2]中作用到同一事物上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强展性状态(a+,m-,b+)k”←→抗衡 “强结性状态(a+,m+,b+)k”,“挤排性状态(a-,m-,b+)k”←→抗衡 恃聚性状态(a-,m+,b+)k”,“纵放性状态(a+,m-,b-)k”←→抗衡“拢揽性状态(a+,m+,b-)k”,“弥漫性状态(a-,m-,b-)k”←→抗衡“匿缩性状态(a-,m+,b-)k”。

3)在同一系统内部相对“优势状态”和相对“弱势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相克)关系[表3](a+,-,m+,-,b+,-)k“相克”序列结构(k=1、2、3、4) (强展性)抑制(挤排性)抑制(纵放性)抑制(弥漫性)离(a+,m-,b+)k > 艮(a-,m-,b+)k > 震(a+,m-,b-)k > 坤(a-,m-,b-)k抑制∧**∨抑制

(a-,m+,b-)k < 兑(a+,m+,b-)k < 巽(a-,m+,b+)k < 乾(a+,m+,b+)k(匿缩性)  抑制 (拢揽性) 抑制 (恃聚性) 抑制(强结性)例子:在[表3]中取k=4,于是我们能够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各内在情绪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关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饥婪、贪争>惊悸、惶恐>威恶、狂疯>降驱、刹止>憎侮、激怒>惆怅、焦焚>…(其中:“<”表示同向状态(m-与m-,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表示异向状态(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这里的“抑制(克)”(包括下面的“相生”、“排斥”和“相容”)关系均是指在同一级别(K值相同)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关系,且这些关系均不具有“代数”序结构中的“传递性”关系。)

4)同一系统中“优势获益和主要伴随性(螺旋形)发展转化关系(相生原理)”[表4](a+,-,m+,-,b+,-)k“相生和伴随性发展”序列结构(八卦图结构)(k=1、2、3、4)

积存类 躁发类生  生 生“匿缩性(a-,m+,b-)k→纵放性(a+,m-,b-)k” “恃聚性(a-,m+,b+)k→强展性(a+,m-,b+)k”生↑**↓生“强结性(a+,m+,b+)k←挤排性(a-,m-,b+)k” “拢揽性(a+,m+,b-)k←弥漫性(a-,m-,b-)k”生 生 生 获取类 排厌类例子:在[表4]中取k=2,于是我们可以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人体内在各情绪状态之间的“基本伴随性关系”和“主要的相生性发展联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的情况)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迷惑、思虑→寻冀、渴慕”  “遣厌、鄙蔑→艰耐、信诚”→“犹疑、谨慎→烦躁、急怨” …(其中:“↑*”表示同向(m-与m-,m+与m+)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均表示异向(m+与m-)状态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 ”特别表示从b-到b+状态之间的转化升级关系(参见图1),一般情况下对“→”与“ ”可以不作区别。图1可以看作是这里“相生原理”生成过程的一种解释。)

    分析对比“相生”和“相克”关系,我们容易看出,“相生”和“相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同一系统内,相对“优势状态”和“弱势状态”之间,特别在K值较高时(见[表1]),相克状态之间具有完全不可调合性的对立关系;而在“相生”关系中(在K值不太高时,即“非离决状态”下),同一系统内的“优势状态”的发展对伴随性的“弱势状态”则常常具有一定的“前提性”和“依赖性”的需求,也就是说,同一系统内的“弱势状态”对“优势状态”的发展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具有“推动和帮助优势状态发展”的前提性和辅助性的作用。(关于“相生原理”的进一步广泛研究可参考文献[6])

  上述这两个性质在“中医学”里称之为“柔生刚克”,——即我们若想要推动某一(有生命力的)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则应该在这一系统接近“平秘性”状态时设法调动其内部相对“弱势”于这一事物状态的、互补性的状态(见[表4])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而想要克制某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尤其在系统偏离“平秘性”状态时,则要在这一系统内设法调动其相对“优势”于该事物状态的、与其完全不可调和性的状态(见[表3])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

(5)“排斥”和“相容”关系

[表5]“排斥”和“相容”序列结构(k=1、2、3、4)(例:k=2)

   (a+,m-,b-)k  (促阳)→(a+,m-,b+)  k (a-,m+,b-)k (促阳) →  (a-,m+,b+)k

烦躁、急怨、抑持

↑↑ 排相容  平↑ ↑ 排 相容  平

*↑斥排↓* 阴平 *↑斥排↓* 阴

相容斥↓↓阴相容斥↓↓

艰耐、信诚←←寻冀、渴慕 遣厌、鄙蔑←←迷惑、思虑

(a+,m+,b+)k ←(促阳)(a+,m+,b-)k (a-,m-,b+)k ←(促阳) (a-,m-,b-)k

(其中“相容”和“排斥”均表示在[表4]中相隔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相容”与“排斥”之间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关系,即“相容”中常会含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中也常会含有一定的“相容”性。)

     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在“相容”关系中,“b+类状态”对于“b-类状态”具有“主导性”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排斥”关系中“主导性”地位的确立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关于(a+,-,m+,-,b+,-)k状态之间的广义抑制(相克)结构请参见文献[2]。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