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台北:里仁書局,1998 年 4 月。
[2]藤井讓治氏在《京大東洋學の百年》(礪波護·藤井讓治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2 年 5 月)的 < 後記 > 中論述道:「『 京大東洋學 』決不是磐石一塊,在政治上也不帶有特定的方向性,毋寧說由於每個領域都自由奔放地主張並洋溢其個性,才給學問的世界帶來了豐碩的果實」(290 頁)。
[3]東京:青木書店,1976 年 10 月。
[4]礪波護《京洛の學風》(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2001 年 5 月),172~174 頁。
[5]礪波氏另一方面亦重視宮崎與内藤的師承,將宮崎評為「内藤湖南先生晚年的受業生,繼承了學統」(《京洛 の 學風》183 頁)、「繼承並發展了始於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的京都東洋史學的學風」(同上 33 、287 頁)。只是關於應該如何判定宮崎於兩者中的哪一方受到了更多、更本質性的影響,礪波氏依據的是島田虔次氏的論定,即内藤的影響爲次、桑 原 的影響爲主( 38 頁 )。
[6]參照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 第一卷》第八章第一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5 月)。 只是,應該注意的是清朝考證學風的文獻實證學一直為京大的中國哲學史及中國文學(尤其是前者)所墨守,而東洋史學則未必亦然。譬如,桑 原隲蔵 以中國傳統的學問為疏漏而厭之,欲攝取西洋的科學方法(參照小島祐馬 <開設當時の支那學の教授たち>,《 京都大學文學部五十年史 》,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 1956年11月),又, 宮崎市定亦將訓詁學的固定化與清朝考證學的保守權威主義作為學問發展之阻礙進行了批判,並主張應當大作 「臆 改 」 (參照《論語 の 新研究》 第二部 <考證篇>,東京:岩波書店,1974年6月 )。
[7]關於「支那學派」,參照坂出祥伸< 中國哲學研究の回顧と展望>(《東西シノロジ―事情》 ,東京:東方書店,1994 年 4 月)。
[8]《京洛の學風》,28 頁。
[9]高田時雄 < 狩野直喜 > (《京大東洋學の百年》 所收), 4 頁。
[10]狩野直喜《中國哲學史》(東京:岩波書店,1963 年 12 月), 10 頁。
[11]吉川幸次郎 < 《中國哲學史》跋 > ,同上, 662 頁。
[12]東京:みすず書房 ,1994 年 11 月。
[13]《春秋研究》 34 頁。
[14]《春秋研究》 43 頁。
[15]《春秋研究》 46 頁。
[16]《春秋研究》, 310 頁。
[17]原題爲<公羊家の三科九旨説に就きて> ,發表於《支那學》第一卷第一號、第二號(支那學社,1920 年 9 月、10 月)。 後改標題,收錄於《中國の社會思想》(東京:筑摩書房 ,1967年11月)。
[18]東京:弘文堂,1950年3月。筑摩書房,1967年9月再版。
[19]東京:創文社,1968 年 10 月。
[20]《中國の革命思想》,8 頁,筑摩書房版。
[21]關於小島的學問,參照拙稿 < 小島祐馬 > (《京大東洋學の百年》所收)。又,此文由石立善譯成中文,題爲〈小島祐馬的學問——一位日本的中國思想史家——〉,將在近期發表。
[22]本田濟 < 小島祐馬 > (江上波夫編《東洋學の系譜第2集》,109 頁。東京:大修舘書店, 1994 年 9 月)指出將「夷狄進至於爵」確定為第三科第三旨之説始於小島。
[23]《支那學》第六卷第四號,1932 年 12 月。
[24]《東方學報[京都] 》第四冊,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4 年 1 月。
[25]《東方學報[京都] 》第五冊,同上,1934 年 8 月。
[26]《支那學》第八卷第三號,1936 年 6 月。
[27]《支那學》第十卷第二號,1940 年 11 月。
[28]與佐藤匡玄共編,東京:弘文堂書房,1935 年 12 月。
[29]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6 年 7 月。
[30]東京:弘文堂書房,1943 年 8 月。
[31]《東洋文化の問題》第 1 號,京都大學支那哲學史研究會,1949 年 6 月。
[32]《東洋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一號,東洋史研究會,1959 年 7 月。
[33]《支那學》第九卷第四號,1939 年 11 月。
[34]岩波書店,1949 年 9 月。
[35]《原始儒家思想と經學》,195 頁。
[36]《東洋の文化と社會》(自第八輯起更名爲《中國の文化と社會》,京都大學支那哲學史研究室)第四輯( 1955 年 6 月)、第五輯( 1956 年 9 月)、第七輯( 1958 年 12 月)、《中國 の 文化 と 社會》第九輯( 1962 年 6 月)。
[37]京都:法律文化社 ,1964年9月 。
[38]《中國哲學史研究》,157 頁。
[39]《中國哲學史研究》,159 頁。
[40]《中國哲學史研究》,160 頁。
[41]參照< 董仲舒研究 > (《周漢思想研究》所收)。
[42]《中國哲學史研究》,171 頁。
[43]《中國哲學史研究》,177 頁。
[44]《中國哲學史研究》,308 頁。
[45]《中國哲學史研究》,139 頁。
[46]東京:創文社, 1976 年 3 月。
[47]《日本中國學會報》第十二集,日本中國學會,1960 年 10 月。後收錄於日原利國《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年2月)。
[48]本田濟編,京都:世界思想社,1975 年 1 月。
[49]《中國哲學を學ぶ人のために》,91 頁。
[50]《中國倫理思想の研究》 ,京都:同朋舍, 1981 年 4 月。
[51]《中國思想史研究》第二十四號,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2001 年 9 月。雖然内山不是重澤的弟子,但高度評價重澤的學問,從重澤的方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
[52]《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五十二集,日本中國學會,2002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