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载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胡知学术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至12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至3页。
3、 同注1,第28页。
4、 同注2,第8页。
5、 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6、《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页。
7、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转引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57页。
8、 参阅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7页。
9、 见蔡元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序》。
10、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14页。
11、 胡适:《中国哲学的线索》,《胡适学术文集》上册,第520页。
12、 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773页。
13、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1082页。
14、 同上,第1083页。
15、 见《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89至198页。
16、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0至71页。
17、 同上,第73页。
18、 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57页。
19、 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下册,第772页。
20、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学术文集》上册,第329至330页。
21、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85至289页。
2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22页。
23、 同上,第288页。
2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588页。
25、 同上,第1008页。
26、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23页。
27、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第896页。
29、 同上,第905页。
30、 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7页。
31、 侯外庐:〈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124至125页。
32、 同上,第280至281页。
33、 参阅Karl Mannheim,`The Ide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Intellectual Phenome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116—31.
34、 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9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转引自《论语新探》,第31页。
36、 侯外庐:《韧的追求》,第267页。
37、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页。
38、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序》。
39、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6页。
40、 徐复观:《有关思想史的若干问题》,《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114页。
41、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