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上析三类意象形态,它们既姿态各异,同时又具有共同之处:一体现了王沂孙以自然景物清赏为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一表现方式。二体现了王沂孙以过去时为价值基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情感评价立场。三以层深径曲的自然景物意象,传达沉郁深婉的忆昔伤今之情,体现王沂孙“专寄托入”的情绪体验方式和沉郁掩抑的情绪色调,见出王沂孙内倾执著、沉郁低抑的人格心态特征。
如果说第一、二点与周密、张炎等宋遗民词人相类而多具共性的话,第三点则最鲜明地见出王沂孙的个性三人相比,周密少年便才华横溢,锋芒扬扬外露,如牟巘所云:“予始见(公谨)太末时,如川方至之意气,跻一世何如也!”36周密一生好宾客,善谈吐,嗜游赏,据其《弁阳老人自铭》,宋亡后其抱节高隐,“间遇胜日好怀,幽人韵士,谈谐吟啸,觞咏流行。洒酣,摇膝浩歌,摆落羁絷,有蜕风埃、齐物我之意。客去,则焚香读书,晏如也。”见出其清超豪爽洒脱通达的外倾型人格气质。张炎则“自社稷变置,凌烟废坠,落魄纵饮,壮游燕蓟”37“金台掉头不肯住,欲把钓竿东海去。”38“三十年汉漫南北数千里,一片空狂怀抱,日日化雨为醉”39“笑语歌哭,骚姿雅骨,不以夷险变迁。其楚狂与?其阮籍与?其贾生与?其苏门啸者与?”40亦见出其饮酣气张、任诞狂放,翩翩然“风神散朗”的外倾型人格气质)。《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特质的独特模式”,是“渗透一切的超模式,这个超模式表现有机体的完整性和行为特征的个体性”。“人格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们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41王沂孙的个性人格心态,决定了他迥异于周密张炎的情绪体验方式和情感色调,决定了他创造的词作意象形态和沉郁深婉风格,亦决定了他在相同情势下与周、张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选择。
王沂孙与周密、张炎身世遭际的最大不同,是他在元代出仕学正一举。42当日元统治者在对汉人施以残酷镇压之同时,出于政治需要,笼络胁迫南宋遗民中的才学之士仕元之情形,于史载和时人札记中可见一斑:“(至元)28年,复诏求隐晦之士,俾有司具以名闻。”“会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43“古之君子可以仕乎?日:可以仕而可以不仕也。今之君子不可以仕乎?日: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者也。……今之君子……以为不仕而为民,则其身将不免于累也。……今之君子,其仕者既无以心服不仕之民,而不仕者至于无以自容其身。”44从王沂孙赠和被召至元大都的陈允平的《高阳台》一词,其“劝善规过之雅”,可以看出他不赞同仕元的态度。而他由规劝仕元者,到自陷于仕元学正的窘境,其原因是否也像与之交游的屠约那样,“当路数授之以官”均屡“翱翔而不就”,当路“又扳之为婺学正,”终不得已“始拜而行”45,因无史载,故不敢妄断。然而,即使王沂孙仕元学正,确属当路胁迫或以升斗自给的谋生需要,以及“不仕而为民则将不免于累”的危虑等等迫不得已的客观情势,但在“不可以仕而不可以不仕”的两难处境中,做出了仕元学正的选择之后,虽然消除了不仕者“其身将不免于累”、“至于无以自容其身”的危险,却又陷入“仕者既无以心服不仕之民”,难以自释释人的困境。面对友人“天涯未归客,望锦羽沉沉,翠水迢迢。叹菊荒薇老,负故人猿鹤,旧隐谁招”46的叹息劝谏,始终怀着不能解脱的愧疚和难言苦衷,直至其毅然“更葵箑难留,苧衣将换”47辞官归隐之时,还怀着“试语孤怀,岂无人与共幽怨。政恐黄花,笑人归较晚”48的重重忧虑。不像一般人既已出仕,便安心于“学正”这种“责尤轻而事尤简,世之所共目以为冗慢而不急,若可以浮沉寄岁月于其间”49的处境。见出其富于内省不作自我放旷解脱沉郁低抑的个性人格心态。据张炎吊碧山词之“野鹃啼月,便角巾还第,轻掷诗瓢付流水。最无端,小院寂历春空,门自掩,柳发离离如此。”“形容憔悴,料应也、孤吟山鬼”及王沂孙归隐后所作之《醉蓬莱·归故山》:“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步蹀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看,王沂孙归隐后,悄然闭户,极少与故人来往,在不可解脱的销黯愁怀中孤独地死去。王沂孙个性人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使他做出仕元学正的选择,更在于他仕元后.虽为区区学正,仍自惭自责,始终不能解脱亦不作解脱的心态。因为谁也不能否认,历史是强大的外因,谁也抗拒不了;但个人在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把这个角色演到什么程度,还是可以把握住的。从宋遗民范畴看,王沂孙仕元之事,无论在行为上或道德价值上,自然均应予以否定的评价。但从上述三类意象形态体现的以过去时为价值基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情感评价倾向,王沂孙的价值观和情感立场仍属于宋遗民范畴。见出王沂孙仕元学正一事与其个性人格心态的独特复杂关系:仕元是王沂孙于宋亡变故后,人生道路和情感体验上的又一曲折。这一最终因性格的软弱导致的选择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他个性中沉郁低抑、敏感内省、耽溺凝定的因素,二者互为因果递相强化,使之在整体上呈现为不可解脱的矛盾心态,和在矛盾的两极中“耽溺”无尽往复不已的心理煎熬。给他本已沉郁低抑的人格心态,又增添了凄怨不已,悲苦无尽的悲剧色彩。这种个性心态,既决定了王沂孙在相类的审美感知一表现方式下,心理煎熬的矛盾往复比之周密、张炎更悲苦低抑。其内倾郁挚的个性,决定了他更易于趋于“专寄托入”的审美情绪体验方式。这使其词作忆昔伤今的情绪指向性和指定性,比之周、张更为强烈确切。使其忆昔伤今的审美心境呈现出沉郁悲苦、低抑无尽的主观体验色调,形成其沉郁深婉的词作风格,使其词作传达的今昔身世之感,比之周密张炎更沉郁深婉。如陈廷焯所论:“草窗、西麓、碧山、玉田,同时并出,人品亦不甚相远。四家之词,沉郁至碧山至矣。而玉田之超逸,西麓之淡雅,亦各出其长以争胜。”“碧山玉田多感时之语,本原相同,而用笔互异。碧山沉郁处多,超脱处少,玉田反是。终以沉郁为胜。”(《白雨斋词话》卷二)
比较张炎《声声慢》词:“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须待月,许多情、都付与秋。”可知其“沉郁以清超出之”的风格特点。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审美功能看,这种沉郁以清超出之的超逸之作,固然是宋遗民消极反抗现实的表现,但自我放旷超脱如张炎“客里醉时歌,来寻安乐窝”(《南楼令》)带来的客观社会效果,却是淡化、转化了延续着的身世家国之痛。这种合乎审美个体情感宣泄、心理平衡规律的表现,其实是时代正常逻辑的反应。以各种方式淡化积郁人们心底的、与新朝统治者不协调的情绪,从广阔的历史进程看,亦是合乎时势逻辑的政治要求,却又是词人始料未及的。王沂孙“超逸处少,沉郁处多”的词作,虽是词人特殊心境的外化,却因其“千曲万折以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便自超出常境”的沉郁深婉之势,有将身世家国之痛延续至于无穷无尽之功效。在客观上显然与新朝统治者的愿望、与时代要求以及情感宣泄规律相背,因而需要更沉挚的思力和心力。周济认为“碧山恬退是真,姜、张皆伪”(《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或许就是据此而来。
综观王沂孙词,其词作意象大大开掘、深化了咏物词的意象形态和意蕴层次,作为“南宋无谓应社之词”的自赎,以其“咏物最争托意”“赋物而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取径曲,布势远”“思笔双绝”的碧山范式,使“宋人咏物之词,至此编乃别有其深衷新义”。但因其审美情趣和艺术感知一表现方式造成的题材的狭窄,无疑限制了他对广阔社会现实人生的关注。其深切沉郁的忆昔伤今情绪体验,与其囿于自然景物自身形质限制的矛盾,使其多用典事加深意蕴之法,又使其词有深而易晦之病。其“托意,无殊,吐词各别,真妙于言情者”的三类意象形态,固形成其迥异于他人的沉郁深婉风格。但同“门径稍宽”词风清丽多样的周密词相比,又见出其风格单一的不足。碧山范式“咏物最争托意”,“专寄托人”的情绪体验方式造成的审美情绪指向性和指定性固使其词有“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之长,但同时又使其词有“圭角太分明,反复读之,有水清无鱼之恨。”不如张炎词空灵蕴藉,且“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50尽管如此,碧山词仍以独特的“这一个”,在词史和词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以其独特的个性成就、风格与成因,昭示我们注意这些“发生情感的灵魂”,使我们在把握他的向来鲜为人查的复杂个性心态特征的前提下,得以将其艺术创作与道德行为,艺术价值与道德价值辩证地统一起来。
注 释
1 张惠言:《词选》见《词话丛编》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6页。
2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同上,第1643贞。
3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同上第四册,第3809页。
4 胡适:《词选》,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5 胡云翼:《宋词选》,中华书局1962年2月版。
6 明·程敏政:《宋遗民录》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本。
7 夏承焘:《(乐府补题)考》,见《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 周济:《宋四家词选》。
9 王延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见《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
10 马克·肖莱尔转引自《作品本体的崇拜——论英美新批评》,《读书》1983年第7期。
11 《古今注》三卷,见《丛书集成初编》。
12 据《开元天宝遗事》:“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日:‘争如我解语花’。”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13 据周密《浩然斋雅谈》载:南宋度宗昭仪王清惠于宋亡与三宫一同被北掳元大都途中,于夷山驿题《满江红》一首,词云:“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14 “隐喻”“是把对事物的多方面观察所得综合为一个主导形象,它表达一个复杂的思想,不是用分析,也不是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而是凭借对于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骤然领会”。“在这里,两个象征被放在一起,并不是在对比中用一个熟悉的物体来说明另一个熟悉的物体。相反,是把两个极为熟悉的词放在一起,目的是……对一个未知的整体进行深入探索‘因此’在理解想像的隐喻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如何说明A(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它们“对于意义的无限辐射扩展,对于实体性和具体性都是必不可少的,隐喻也正因此而得到重视”。以上分别见《新批评文集》赵毅衡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307页。
15 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16 心境:“是人在一个相当的时期之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它……稳定而弥散,使整个人都处在这种情绪状态中。……使人的一切行动和体验都带有它的色彩和痕迹。心境作为情感,具有对其他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监视作用和控制效果。”《情绪心理学》,第405页。
17 “从心理学看,每种情绪都伴有不同的情感调质。”(《朱光潜美学论文集》)“多种多样的情绪各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称为情感色调。”(《情绪心理学》,第397页。)
18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
19 《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20 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当直学士卢多逊作应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九年高宗与孝宗于大池赏月,侍宴官曾觌献《壶中天慢》词云“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何劳玉斧,金瓯古无缺。”
21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22 张炎:《词源》,见《词话丛编》第一册。
23 马廷鸾:《题周公谨(弁阳集)后》。见《碧梧玩芳集》,《豫章丛书》本。
24 刘一清撰《钱塘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25 李调元:《雨村词话》,见《词话丛编》。
26 刘一清:《钱塘遗事》。
27 郑思肖:《玉田词题辞》。
28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29 杨海明:《张炎家世考》,见《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30 周密:《武林旧事·序》。
31 全词为:“步幽深,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西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河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32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3 沈祥龙:《论词随笔》见《词话丛编》第五册。
34 贺裳:《皱水轩词鉴》,同上第一册。
35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同上第三册。
36 《陵阳先生集》卷十六《三跋周公谨自铭后》,嘉业堂校刻本。
37 40 宋舒岳祥:《赠玉田序》见《山中自云词》序录。
38 仇远(赠张玉田)诗,出处同上。
39 郑思肖:《玉田词题辞》,同上。
41 《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2 学正:据《宋史》是掌举行学规之职。王沂孙所仕元庆元路学正,相当于今一个宁波中学的训导主任。据元袁桷《延祐四明志·职官考》学官类学正下有“王沂孙”名。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43 《元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
44 戴表元:《剡源集》卷十三《送屠存博之婺州教授序》,四部丛刊本。
45 戴表元:《送屠存博之婺州教授序》。
46 周密:《忆旧游·寄王圣与》。
47 48 王沂孙:《齐天乐·四明别友》。
49 戴表元:《剡源集》卷十三《送盛元仁赴吉水教授序》。
50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