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文可见,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的问题均已解决,但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评价。随着孙中山被迫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和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继位,孙中山缔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民族统一”、“五族共和”的民族平等原则也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中国陷入了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四、“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实行民族主义的积极目的。孙中山为了挽救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未能成功,他的思想处在矛盾、困惑之中。在此时期,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的解释出现了一些混乱,既有进步因素,亦有消极内容。他否定“五族共和”的正确原则,主张“民族同化”,亦主张实行“民族自决”。他认为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民族主义的积极目的是:“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一个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24)]
孙中山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他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亦世界最文明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也。”[(25)]他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一个“很文明的民族”的目的是正确的、可贵的。但他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实行民族同化,实乃大汉族主义的表现,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正是孙中山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的反映。
五、“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民族团结反帝的新纲领。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1月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三民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6)]第一方面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武力侵略、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联合,“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
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处于“次殖民地”的地位,处境十分危险,要恢复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需要“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结成了国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我们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所以,能知与合群,便是恢复民族主义的方法。”[(27)]他一方面指出了民族凝聚力、团结的重要性,又进而指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维持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是需要有“很好的道德”,二是要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智能”,三是实行“济弱扶倾”的好政策,“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植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如果全国人民都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才可以发达。”[(28)]
孙中山主张反帝和实行民族平等的正确主张,在国共合作进行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中国工农群众奋起,“打倒列强除军阀!”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高潮。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并未能完全正确地解决中国的反帝和国内民族问题。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起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的作用,团聚和激励中华民族进行反封建反帝斗争,居功甚伟,应予充分肯定。
注
(1)《中国精神》一书题词。
(2)梁廷楠:《夷氛闻纪》卷3。
(3)《广州乡民于十三行口晓谕英夷示》,《鸦片战争》第4册,第16页。
(4)张维屏:《三元里》。
(5)(7)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6)洪秀全:《原道觉世训》。
(8)《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9)(11)《西学东渐记·代跋》,第7页、第15页。
(10)《中华民国革命秘史》,第44页。
(12)《清季筹藏奏牍·升泰奏牍》卷2,第6—8页。
(13)《西藏地方史料选辑》,第159页。
(14)加尔新:《在侵略东京时期》,《中法战争》第3册,第530页。
(15)Co 129/226,第5502号,鲍恩致德贝函第89号(1885年2月23日)第281页。
(16)《浙江潮》第1、3、7期连载。
(17)(18)(19)《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1、297、282页。
(20)《民报》第5号,第140—141页。
(21)(22)(23)《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32、317、438—439页。
(24)(25)《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394、186页。
(26)(27)(28)《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18、242、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