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满洲国的成立
对于“满洲国”的建立这一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导演的丑剧,伪满的历史教科书是这样记述的: “后来,日本军队能攻破多数的张军及其联络的兵匪,到底把他的势力,由满洲的地方,尽数的驱逐出去。结果满洲的人民等,从虐政中自然被救得庆更生。二十一年二月,各省长及蒙古王等会议于 奉天,议决建立新国家,国号满洲,年号大同。三月九日推戴溥仪为执政,在新首都长春,举行盛大的建国式,完全脱离国民政府和旧军阀等关系。于是这尊重民意,努力治安,使三千万民众享最大幸福的新国家,就这样产生了。”⑤
课文中说伪满洲国是“各省长和蒙古王等”决议建立的,是全满人民拥戴溥仪执政的。事实上,这完全是关东军假借“民意”导演的一出丑剧。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更加高涨,日本在侵吞中国东北问题上,由于美、英等帝国主义存在矛盾,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就策划成立所谓“满洲国”,挟持辛亥革命时被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至东北地区,让他于 1932年 3月 9日粉墨登场,成立了伪满洲国。在溥仪“执政”第三天,公布了“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纲要”叫嚷:满蒙要“脱离中国本部政权而独立”,“满蒙的治安”“由帝国担任”,“将满蒙地区作为帝国对俄对华国防的第一线”⑥
伪满洲国虽然名义上以国家形式运转,但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政权。为达到控制伪满政权的目的,日本政府通过“八八决议”,规定日本人以双重身份参加伪满洲国中央以及地方政权。而且规定:“关于满洲国采用日系官吏,选定时须经关东军司令推荐,解职也须预先同司令官协商取得其同意”,关东军司令通过日系官吏“进行实质性的内部指导”。⑦
伪满国家机构突出的特点是“次长制”。各行政机关首长均由满系官吏充当,这些人仅是装点门面而已。其副手,即所谓的“次长”一律由日系官吏充当,掌握各部门的实权。以其教育行政为例,1933年伪文教部总长(郑孝胥)和次长(许汝芬)都是中国人,但其总务司长(西山政猪)则是日本人⑧。表面看来,“文教部总务司”应该是伪文教部下属,其权力也理应不高于“文教部”,但实际上由于当时实行“总务司中心制”,伪文教部的权力几乎都掌握在“总务司”司长手里。1937年7月,伪满实行“行政机构改革”,取消总务司,改设大臣官房。次长一律换成日本人,实行“次长中心制”。如 1939年伪民生部大臣是中国人孙其昌,次长是日本人宫泽惟重;1943年成立第二届文教部时,大臣是中国人卢元善,次长则是日本人田中义男。据 1933年版《满洲国教育关系职员录》中记载,当时伪文教部的 150名官吏中,日本人 70人,占46.7%,而且在其总务司、学务司要职中,日本人更多,均占50%以上。显然,伪满洲国的教育统治大权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这种统治方式在伪满所有统治机构中都广泛地采用,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伪满洲国是傀儡政权,伪满教育是傀儡教育的本质。 满洲国存在其间,日本侵略者打着“王道主义”的招牌在东北犯下了烧、杀、淫、掠种种罪行,包括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大讨伐”、“大屠杀”、“大逮捕”以及野蛮的“三光政策”,构成了一部日本侵占东北的血泪史。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让民众“享有最大幸福”的“理想之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王道乐土”?
二、伪满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的的目
日本自 1874年出兵侵犯台湾至二战结束这 70年间,日中关系可以说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这段历史在侵略者那里是注定要加以掩饰的。伪满小学历史教科书就是要基于这一目的,对侵略战争进行掩盖和美化。概括来说主要是两方面:
(一)、掩饰侵略、美化侵略
伪满历史教科书中充斥了歪曲史实,掩盖真相,纂改历史的谬论。首先,教科书散布“满洲非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文化侵入满洲”,妄图为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占东北制造理论依据。接着,竭力宣扬日本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谓功绩。教科书中大肆宣扬“满洲国是王道乐土”,是“使三千万民众享有最大幸福的新国家”,字里行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俨然是东北人民的救世主,根本不提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把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这样的强盗行径被美化成了对朝鲜、中国近代化的“援助”,而丝毫不触及剥夺了他国主权和独立这一殖民地化的核心。这充分暴露了殖民者企图掩饰侵略、美化侵略的险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