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0248.html
2 本•拉登是恐怖主义的象征,他的号召力来自他对伊斯兰圣战的许诺。布什看上去似乎是“反恐”的象征,他的煽动力则来自对自由民主及基督教圣战的许诺。9•11事件完成了美国VS.苏联与布什VS.拉登之间的切换,也即完成了“冷战”与“圣战”之间的切换。
3 例如,布什政府喜欢把入侵伊拉克偷换为反恐行动。
4 西方“后主义”陷入虚无的根源是知识/真理的合法性的丧失。哈贝马斯也洞识到现代社会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他认为合法性危机比经济危机、理性危机及信念危机更要命。参看尤根•哈贝马斯 《合法性危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 参看卡尔•施米特 《政治的概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页106-108。
6 参看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权力的眼睛》。
7 Plato Republic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8 哲学在语言上表现为概念的“二元对立”,宗教在这方面类似,但走得更远。我是想说:1)“对抗”与“对立”结构类似,但实质有别;2)宗教的“二元对抗”模式比哲学上的“二元对立”紧张得多。我相信人们不应该被“表层语法”的相似性所蒙骗。二元对抗模式是神学/信仰模式。二元对立只是哲学/世俗模式。神学/信仰总是把世界的“二元对抗”极端拉伸,越极端越显得信誓旦旦,也就越能赢得信徒。极端来自绝对,上帝是绝对的绝对。早期神学家德尔图良说,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这是很深刻的神学洞见。
9 李泽厚曾经以“积淀论”来论证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Cultural-Psychological Formation)。
参见《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年5月 页119-126
10 比如作为全球性霸权的美国,它的对外政策可以归结为“两反”“两战”:“反华”与“反恐”、“冷战”与“圣战”。当然,今天的“冷战”常常超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争端,更表现为国家权力、地缘政治等的紧张。
11 西方的理论有人论证新的“帝国”理论,中国则有人打算开发祖传资源,提出“天下体系”(见《“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参见麦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2 由于对其他宗教背景知识的欠缺,并出于典型性的考虑,我主要以《圣经》及基督教的历史作为根据。
13 《圣经•申命记13章》
14 《圣经•出埃及22章》
15 《圣经•诗篇58章》
16 参看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卷六•宗教改革》 东方出版社 1998 页368-369。
17 同上 页320-321。
18 同上 页321。
19 同上 页322。
20 例如《圣经》中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参看《圣经•出埃及》。《圣经•使徒行传4:12》中说:“除他之外,别无拯救。因为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如此等等。当然,宗教的“一神论”也有例外,比如中国的道教。但例外不过是例外。
作为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也有一种自我扩张的内驱力,《古兰经》 公开鼓励和要求穆斯林到远方旅行,因为他们负有传教的责任:“真主与曾受天经的人缔约,说:‘你们必为世人阐明天经,你们不可隐讳它’。”(3:187)。“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2:115)在真主那里,“迁居异乡者”将得到与“为主道而受害者、参加战斗者、被敌杀伤者”一样的“优美报酬”:“我必消除他们的过失,我必使他们进那下临诸河的乐园”(3:195)。遵行真主劝戒而“离乡”的人不仅能使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而且真主还将赏赐他们以重大的报酬,并“必定指引他们一条正路”(4:66~68)。
21 转引自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卷六•宗教改革》 东方出版社 1998 页330。
22 福柯《词与物》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页8。
23 参看《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页75。
24《约翰福音》15:12-13、 《马太福音》5:39。
25 同注4 页370。
26 维特根斯坦曾作出深层语法/表层语法的区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有类似区分。参看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664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1 页262。
27 德国人文历史学派曾倡导以“历史的理解”去超越通常的“语法的理解”。从语言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深厚语法”。参看阿佩尔 《哲学的改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页2。
28 二元的语言模式是最简单的语言结构,当然更简单的应该是“一元性”,但一元性在思想秩序上是无效的,你不可能用一元的语言获得对于世界的积极理解。当然我们很快就想到佛教中的“空”,但这是消极的。现在有人主张“一分为三”,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一分为五”以及更多。但实质上,不管分成几份,语言本身仍然是二元性的,比如把人分为美的、丑的以及不美不丑的,这实际上也是二元性的——除了美丑,你并没有给出第三个概念。原因在于,语言的逻辑只有两个维度——多值逻辑不能影响语言根本结构。
29 Crusades由西班牙文cruzada而来。Cruzada意为“以十字为记号”。它是指中世纪基督教对穆斯林世界的十字军东征,布什脱口而出的言辞显露出他思维/情理上的异端模式。而美国人对布什的普遍支持则显示出一种集体性的宗教狂热。例如,布什在国会的战争提案在众院全票通过,参院也只有黑人议员芭芭拉•李起来反对。伊拉克战争中布什维持数月高于70%的支持率。这种“众心一致”并不意味着真理在握,不过是一种“态度的一致”,即宗教立场的一致性。
30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1 美国是典型的福音主义国家。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鼓吹冷战政策说,当今所有国家都面临着两中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要么站在我们一边,否则就被看作是反对我们。”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主义也是一样的“站边主义”。现在,美国在遏止中国的行动中,也明里暗里要求亚太国家“选边站”。不存在中立立场,不准“靠边站”。
32 人们很喜欢一种“立场优势”,比如开口就说:“以上帝的名义”;比如人文知识分子的道德优越感。哲学家也喜欢表态说自己站在上帝一边。当然现代伦理哲学已意识到“正当优先于善”。比如罗尔斯所论证的政治自由主义就主张,当人的宗教、道德或哲学学说与社会正义原则冲突时,普遍正义相对于善具有优先性。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参看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译林出版社 2000
33 我这里说的“政治性/权力性”明显不是狭义的政治学概念。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大体是指真理/话语本身所具有的等级秩序和压迫欲望,以及话语/真理对于世界秩序的威权建构和权力动机。这些应该放在“他者政治”理论来理解。另外,可以想象福科对于知识/权力互动关系的论证。参看《规训与惩罚》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34 与“异端模式”对应,我用“亲疏模式”描述中国传统思维/情理结构,典型说法就是“内圣外王”、“修齐治平”、“推己及人”,地理上如“中原”、“四夷”,等等。对“亲疏模式”我将在后边给出大致论述。我愿说,异端模式的核心是它的权力性/政治性;“亲疏模式”的核心是它的美学性/伦理性。尼采说,哲学思想,艺术作品,嘉行懿德;登高视之,借相通为一。维特根斯坦:伦理与美学是同一个东西。参看尼采《哲学与真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商务印书馆 1996。
35 不难想象《圣经》或《古兰经》是如何制作了人及人的世界。上帝制作亚当,再用亚当的肋骨制造夏娃。这是男权中心的肇始。上帝最喜欢人,要人来管理万物。这是人类中心的肇始。如此等等。参看《圣经》。
36 最典型的是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在本体论上,上帝总是作为绝对本体出现。在知识论上,安瑟尔谟有“信仰以便理解”的口号。西方的伦理学与政治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受宗教逻辑的影响。
37 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了给出了精彩论述。参看《基督教的本质》 商务印书馆 1984。
38 海德格尔洞见到此在“在世界之中”的“操心”/“烦”、“向死”/“良知”。这种“情绪现象学”(墨哲兰语)其实源于他者缺席/他者真空情况下此在的紧张与不确定。可以这样切入海得格尔:此在真正进入“在之中”而悬隔了他者时,必定陷入自身的惶惑。“存在”进而成为一个最深刻最亟待阐明的问题。如果他者鲜明地紧张着,自我/此在的存在就不成为问题——存在问题“已久被遗忘”。因为这时候,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参看《存在与时间》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39 转引自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译者引语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页13。
4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2,页10。
41 参看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 商务印书馆 1999。
42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后现代主义 ——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 我手头的是网络文本。http://nankong.zjqzez.com/Article/hblx/hblx_tw/hblx_tw_wc/200505/1271.html
43 福柯认为,“我”已经爆裂了。上帝死了,并不是要把人置于上帝的位置,人一定跟随上帝一起死去。现在需要的是匿名的思想,无主体的知识,无身份的理论。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与基础的大写的主体已经一劳永逸地死去了。福柯 《词与物》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44 霍布斯《利维坦》 商务引书馆 1996。
45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页106-108。
46 对话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探讨是个困难的题目,尽管困难却值得且必须思考。福科关于知识/权力的互动结构的揭露意义巨大,他的思考是对苏格拉底以来关于“知识/德性”、近代培根关于“知识/力量”关系的颠覆。福科发现,权力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隐藏的手段,来控制、选择、组织和传播作为话语形式的知识。这种知识/权力构成了认知范式的局限。但关于知识/权力的思考仍然有足够大的空间。参看《规训与惩罚》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47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主流的今天,整个世界盛行一种推理三段论:因为没有绝对真理,所以一切都差不多,于是怎么都行。这明显是一种“耍赖论证”。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最大根源不是理论上的(哲学家常常搞错这一点),而是态度上的。它来自人们的借酒撒疯。我想说的是,虚无主义本身不过是一种“耍赖主义”。
48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9 全盘重装则没有必要,因为任何文明系统都不可能全盘错误。近代以来的中国不断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这种浪漫是不实际的。最近西方世界遇到了价值上的巨大麻烦(后主义破坏严重),于是有中国人立即提议让中国儒家文化来全盘拯救西方。西方人的普遍主义理想更夸张,处心积虑要把全世界都西方化,这是文化霸权主义。它不仅不可能,更是危险的。所以现在就有了所谓“文明的冲突”。这个冲突似乎已成定局。但西方世界要负主要责任。参看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1998。
50 “单调全球化”并不单调,它在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遍地开花。只是这诸多领域都是在美帝国的“单边主义”的旗帜下,一切都是美帝国的标准。中国人习惯与“国际接轨”,美国则习惯要求世界与“美国接轨”。在这种单边主义全球化中,全球化神话可能只是一个新殖民化。尤其在全球知识生产中所表现出的西方中心主义。萨伊德说,西方人打量的东方(他指的是阿拉伯世界)时,是一种“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参看爱德华•萨伊德 《东方学》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51 萨特在剧本《禁闭》中得出的结论。参看《萨特戏剧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52 见罗尔斯《正义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53 赵汀阳曾对此做出过精彩论证。参看《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4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论的一个经典例证。关于博弈论的介绍比比皆是,我手头根据的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的相关论述。
55 在中国的生活世界中,宗教的分量是很轻的。甚至,在中国一直没有生长出严格的宗教。道教、佛教更象哲学而不是宗教。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参看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等。)有人把儒学都看做宗教,这是很成问题的。
56 雷蒙•潘尼卡《文化裁军》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页39。
57 《古兰经 2:216》
58 《文化与价值》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59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页6 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 北京 1998
60 摩尼教是古代晚期的一种宗教,它的信徒把世界分为对抗的两极——光明/黑暗,并坚信这两极之间的斗争决定着世界的命运。其典型逻辑是:我们反对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他者政治。 参看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 页19 新华出版社 北京 2002
61 我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那个流行的词汇:双赢。但我想说的是,双赢在国际交往中只是一种修辞。至少,“双赢”并不是一种思维方式,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幸运情况下的一种意外后果而已。
62 例如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比如日本拒绝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核公约。比如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垃圾倾销”。如此等等。
63 人权/主权的争论是个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但人权的普遍性与主权的地域性其实提示出,它们在现阶段并不具有“可比性”。主权奉行他者政治的逻辑,人权则要求全球正义。在民族/国家的他者政治的“范式”中喊叫“人权高于主权”,完全是用心险恶。例如亨廷顿就指出:历史的终结和全球民主的胜利如果实现的话,对美国而言,可能是最具创伤和另人不安的事件。参看《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页287 大沼保昭《人权、文明与国家》 北京三联书店 2003。
这个问题却值得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人权高于主权?
64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页286-287。
65 同上 页287。
66 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0。
67 哈贝马斯《国家法:从民族国家到后民族国家》 见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3:人们关于世界的想象》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8 同上。
69 参看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总结及最后之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70 参看《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71 《道德经•五十四章》。
72 赵汀阳在其《“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中也认为现在的世界是个“非世界”,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参见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73 孔子告诉弟子子路说,要当政,首先要天下都正其名。见《论语•子路十三》。
74 参看《论语》。
75 《论语•颜渊》。
76 激进恐怖分子中伊斯兰教徒居多。美国有学者凭此宣称伊斯兰民族好战,这是不恰当的。但是,伊斯兰世界成为反对西方霸权的先锋这一事实多少说明:他者政治的宗教逻辑在宗教统治下的世界尤其明显 。
77 参见《宗教与民族》 页219 牟钟鉴主编
78 中国人缺乏宗教体验。但可以想象当年红卫兵在“保卫毛主席”的集体暴力中所获得的殉道感与获救感。
79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80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但把儒家看做宗教则是值得商量的。
81 参看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 新华出版社 北京 2002
82 哈贝马斯多少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对话的真实性、真诚性和真确性。这听上去很有诱惑力。但完全是个乌托邦。在他者政治性的话语/知识背景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时候的对话其实是谈判,人们在进行博弈:那小子是不是又在使阴招? 参看《交往行为理论》
83 L•科恩 《理性的对话——分析哲学的分析》 页13-30
84 参看 保罗•尼特 《宗教对话的模式》 王志成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2
85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86 在这里详尽的论述这一点则有跑题的嫌疑。我想提示两点。1)宗教如果“进化”为某种终极关怀的追求的宗教情感,那或许是必要的。但这时候的宗教情感已不是宗教,也不存在异端模式的思维/心理格式。2)哲学也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或者知识论,它不能有过多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形态,它应该是中国式的,也即一种伦理/美学/政治/社会性相互缠绕的学问。
87 张立文 《 论郭店楚简的“仁义”思想》 见 《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88 中国学者似乎陷入了一个圈套,很多人在忙于用西方的概念来描述自家的思想,这多少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比如努力论证儒家思想中也有“自由”、“民主”观念;比如现象学流行的时候说咱们庄子是最早的现象学家,“后主义”张目时就咬定“咱们庄子”2000多年前就是后主义了。我认为祖先如果知道这种概念/主义轮奸式的解释,会很不喜欢。
89 比如经济人假设,差不多是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的基本教条。但人们在生活中并不总是去计较理性利益的最大化。心理、风俗、甚至情绪、懒惰都常常很影响人们的决定。我注意到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卡尼曼的成就是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90 《论语》
91 后来维特根斯坦也发现了这一点。参看,《逻辑哲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