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論語·公冶長》:“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論語·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隠。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2473,第2487,第2510頁。)可以參讀。
[117] “灌畦鬻蔬”四句句法及“鬻蔬”一詞,出自晉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唐李善注:“《字書》曰:粥,賣也,粥與鬻同音義也。”(《六臣注文選》卷十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271頁。)
[118] “織絇”, 編織鞋屨。絇,屨頭飾,指代鞋屨,是局部指代全體的修辭法。典出《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衛侯之弟專……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疏》:“麋信云:絇者,著履舄之頭。”(晉范寜註,唐楊士勳疏:《春秋穀梁傳註疏》卷十六,《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2431頁。)《儀禮·士冠禮》“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漢鄭玄註:“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卷三,《十三經註疏》,上冊,第958頁。)《禮記·玉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漢鄭玄註:“絇,屨頭飾也。”(《禮記正義》卷三十,《十三經註疏》,下冊,第1483頁。)“織絇”,此當指編織麻鞋之屬。
“緯蕭”, 編織草簾。 典出《莊子·列禦冦》:“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唐成玄英《疏》:“蕭,蒿也。家貧織蘆蒿為薄,賣以供食。”清郭慶藩集釋:“《文選》顏延年《陶徵士誄》註引司馬(彪)云:蕭,蒿也,織蒿為薄。《北堂書鈔》簾部、《太平御覽》七百並引云:蕭,蒿也,織輯(《御覽》作緯)蒿為薄簾也。《御覽》九百九十七又引云:蕭,蒿也,緯,織也,織蒿為箔。”(《莊子集釋》卷十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4冊, 第1061頁。)“緯蕭”,此當指編織草簾草席之屬。
“織絇緯蕭”出典,參考了李善註(《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1頁)。
[119]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三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20]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二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21] 陶淵明:《和郭主簿》第一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3頁。
[122] 陶淵明:《讀山海經》第一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5頁。
[12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7頁。
[12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7頁。八月中於所下潠田收獲者,是水稻。
[125] 陶淵明《和劉柴桑》,《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2頁。
[126]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三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0頁。
[127]《史記》卷一百七十一《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冊,第3063頁。)《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自成帝至王莽時,清名之士,……太原則郇越臣仲、郇相稚賓,……郇越、相,同族昆弟也,並舉州郡孝廉茂材,數病,去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冊,第3095頁。)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皆借指淵明棄官。
[128] “子之悟之,何悟之辨”,承上文“棄官”,“悟”是指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