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若说宝钗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仅仅是向男权社会的妥协,那么这样的看法就太为肤浅了。从父系社会开始,男权已经统治世界了,虽然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历史的车轮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阻挡的。作为一个女人生在这样的世界里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存身守神,选择“无才”就是选择了“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3]的处世哲学,这样的哲学使宝钗有了超然于世俗好恶之外的姿态,这样的“无才”是与天地大道的合一,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样的“无才”正是生命的大才。宝钗提出女子要以贞静为主,这才正是养神的根本。“精”和“神”是渺小人类可通天地宇宙的灵物,是了悟宇宙的唯一通道,是生命最珍贵的元气,保有这元气的根本就是持守住“贞静”,懂得保养它的人已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凡尘了。懂得了生命大道的人自然不会再在意世间的才华与荣誉了,因为这些都是生命的虚饰,对于人生的大智来说已一无用处。那么曾经舍弃了物质世界所有虚饰的宝钗,这一次舍弃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才华与名誉,这样深深的皈依到生命的纯朴之中。

  在此种境界的宝钗因随顺因缘而进入艺术的世界,那艺术对于她就只有全然的自由的享受了。所以,如果我们说宝钗在艺术的境界中保持了超然的态度,不如说是她超然的人生观在艺术中的再现。黛玉和宝钗是这么不同,一个是透彻了人生之苦而悲戚缠绵,一个是超然于人生之苦之上对待存在的坦然,这正是她们不同的人生境界。宝钗挣脱了“小我”的最深束缚,思想和情感,她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另外一个世界。她在其中自由舒适、圆融无碍,这种自由的得到,凭借的是她无畏而有力的生命探索。

  当许多人被困在物质的世界里,许多人被困在小我的精神世界里的时候,宝钗却已超然而出,站在命运之上,对生命进行了智者的观望。

  我们且看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 ----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 揾 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24]

  一出热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钗却从中听出了生命那赤条条来去的单独,这单独是每个生命必须面对的,没有谁能逃脱。而面对这不可逃避的单独,宝钗所赞赏的是“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是对命运的超然和洒脱。大凡宇宙的真理都是相同的,无所谓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这两句唱词不禁让我们想起《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5]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且不说第二十二回中《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对宝玉所做偈子的评说,也不说宝钗所比出的那段关于六祖慧能的“语录”。我们且不看宝钗对佛学和禅宗的通博,我们只来看一看宝钗的咏柳絮词《临江仙》,从中领略她对生命感悟的禅意: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风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6]

  我们来看宝钗的这首词,不妨与黛玉所做之词对照来读,或可领略她们不同的境界。黛玉所作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 毬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卷,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27]

  宝钗的咏柳絮词是在湘云、探春宝玉、黛玉、宝琴之后所作,我们且看宝钗对前面所作几首词的评价及对柳絮的评说: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28]

  《红楼梦》中所有的诗词虽都是从小处落笔,歌咏一花一物,但又无不是言情咏志、感慨人生的。柳絮无根无绊,正像大观园里女儿们的命运无着无落,青春是那么容易逝去,而命运又不知将每个人漂泊于何处,怪不得这些既美且才的女儿们看到飘飞的柳絮,就要将自己的情思寄予其上了。黛玉的诗缠绵悲戚,缠绵的是青春那化解不开的情思、说不尽的风流,悲戚的是易逝的红颜、漂泊的命运,无常的人生。生命之苦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没有人可以逃脱,小我在命运的巨掌里是这么的柔弱,无力挣脱徒留慨叹。透彻了生命之苦的黛玉怎能不悲戚惆怅呢?了悟青春的易逝与生命的无常让黛玉懂得了人生那无尽的苦味,而在这苦味之上能品出生命的甘甜,真正懂得了“舍生趣生” [29]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挣脱小我的束缚,进入一种无我无欲的境界,远远的俯视自我的命运与遭遇,远远的俯视众生的命运与遭遇,这将会有另外一种胸怀,另外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这样的姿态正是宝钗所展示给我们的。大概真正的自由该是庄子所说的无所恃的境界吧,在黛玉慨叹生命的无依无寄之时,宝钗却在赞叹他的无所挂碍。这样的自由是“东风卷得均匀”,如果能超然于红尘之上,那红尘中的苦与乐也就变得同一。没有了分辨心,这时的苦与乐都是得到,生命就变得充实,一切都是获得,一切都值得珍惜。宝钗超越于命运之上的舞蹈一定是轻盈有度、优美飘逸的,这样的超逸使她不会在尘缘中纠葛沉迷,对待尘缘的聚合宝钗也就拥有了“任他随聚随分”的坦然。这是生命的真正自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自由,无论是离别、苦难还是死亡。宝钗生活在凡俗的世间,这凡尘中从来都是“ 风团蝶阵乱纷纷 ”的,而宝钗因获得了生命中最深刻的沉静,拥有了这超然于命运之上的姿态,自然就能做到“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当生命拥有了这样的定力,那颗如如不动的本心就会“ 万缕千丝终不改 ”了。宝钗心灵的纯净是没有什么能够污染的,因为对于命运,她是这样纯朴,一任尘埃落满自己的衣襟。这正是“心事无尘土,莲花自在开”的境界。如果富贵荣华是凡夫们所向往的“青云”,那这青云就决不会是宝钗的青云。一个超越于物质和精神束缚之上的圣智之人,她的青云一定是指对宇宙大道的完全透彻,是获得了无漏智慧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才不枉费为人的一生!

  即使天生慧根和善根都很好的人,如果这一世不努力修行的话,也决不可能得到圣智的。宝钗了悟了,但她了悟了之后没有对自己放松一刻,她时时刻刻都是觉知的,她对修心的重视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儿们不能比的。我们这时不禁想到六祖惠能在开悟之后,在猎人队里隐居十五年后才出来宏法,这十五年正是自我修行的过程。人的愚痴是有尽头的,这尽头就是开悟,而开悟之后的修行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对生命的探索没有止境。

  我们不妨先从第七回,宝钗从胎里带来的热毒和“冷香丸”的来历看起吧:

  ……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么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字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30]

  宝钗因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须得要癞头和尚从东海神仙处得来的仙方“冷香丸”才能对治,而凡间的名医灵药一概无用。“热毒”是什么?热毒正是我们的七情六欲、执着迷恋、颠倒痴狂,这“热毒”与生俱来,身陷其中就是人生的大苦。可是凡人不知,不以“热毒”为病,反以苦为乐。凡人迷恋生而恐惧死、喜欢富贵而恐惧贫贱、留恋青春而恐惧衰老、喜欢快乐而不愿痛苦、喜欢相聚而害怕别离,可人生中喜欢的偏偏容易逝去,恐惧的又不期而至,这些又有哪一个能逃得过?到头来只是衰老的身体奔向死亡的怀抱,两手空空而已。既然我们生时两手空空,死时亦两手空空,我们又何必要被“热毒”揪扯着不能放手,沉迷不归呢?我们又何必恐惧死而迷恋生呢?苦与乐都是人生的体验,我们没有必要偏爱这个而厌弃那个,它们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得到。而我们与生俱来的“热毒”损伤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不见清净本心,生命被空空的耗费,无法领略他真正的奥妙。这正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冷香丸”是什么,是按分随时的吸收天地精华之灵气、混沌融合为一,再用黄柏之苦汤送下,这才能起到以冷克热、以香克毒的作用。“冷”是对世界冷静的透彻,这“冷”是针对执着的“热”而说的,这冷并非我们凡人所知道的冰冷无情,这“冷”是克制了自我的执着,超然于命运之上的灵光,这“冷”就是保持时刻的“觉知”。获得了这样的“冷”同时也就得到了“香”,这香会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31],这香定非凡间所有,它的幽香处处弥漫,但又不同凡俗。“冷香”的高妙之处正在于用生命的力量超越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 [32],大概只有对自我的战胜及超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自强和成功吧!

  “热毒”不仅仅是宝钗才有的,“热毒”是我们每个人从胎里带来的,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救治它,不懂的人就没有了“冷香丸”,懂了的就会时时用冷香去化解这“热毒”。生命的成功来自于对自由的获得,很大一部分的自由来自于对自我的控制力,这是生命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精进不退的修炼。这修炼就是黄柏苦汤,也正因有了这苦汤,我们才能充分吸收天地之精华,万花之心蕊。

  凡圣从来都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的,怪不得宝钗的“热毒”发病时, “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凡人不以此为病,圣人却以此为病。此病的调治也无非就是养气存神罢了,可“神”和“气”正是圣人所贵,凡人所不养者。

  宝钗是最重视精神世界的修养的,这种时时的觉醒,不退转的勤修,终将使她步入逍遥自在的境地。宝钗无比坚定的走向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这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指引,宝钗挣脱了凡间的诸多束缚和羁绊,迈向了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天地。

  我们且来看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中,前一回中贾母、薛姨妈等长辈、姊妹们行酒令时,黛玉有失检点,说出了《牡丹亭》与《西厢记》中的两句,宝钗前来私语相劝: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宝钗见她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得打,骂得骂,烧得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33]

  宝钗也经历过看杂书的性情阶段,那是一个激情荡漾的阶段,可宝钗走了出来,走出来的原因是她懂得了“ 喜坠阳兮怒损阴 ” [34] 的道理,懂得了养神惜气才是根本。所以她主张在污浊的现实里,男子耕种买卖,女子针黹纺织,这才不会对精神有大的害处。宝钗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如果读书不能明理,反倒学得更坏了,这是被书误了,但也是把书荼毒了!一旦看了“杂书”,被移了性情,失去心灵中的澄静,这样就不可救了。从存神养气的境界来看,作诗写字也终究不是重要的事。

  我们可以来看《庄子》的一段话,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宝钗的思想及她的人生境界。

  故曰,悲乐者得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不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为逆,粹之至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35]

  纯粹静一,以保养精神为重,这才是宝钗劝黛玉不要看杂书,怕移了性情的根本原因。宝钗所讲的性情是生命中的纯素与虚静,杂书中所缠绵的无非是凡间的爱恨情仇,而将一生徘徊于其中,终究是走入迷途,不见生命的大道,无法享用生命的大美与大乐。超然于悲乐、喜怒、好恶之上,达到心不忧、虚静恬淡的至德境界,这或许才是宝钗这一人物真正要揭示给我们的生命境界。

  我们在《红楼梦》中时常能看到宝钗娴静的身影,我们看到“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 [36] 或者听到宝钗向母亲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个人岂不越好。” [37]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鸳鸯、晴雯、袭人这些上等丫鬟们的女红甚好,湘云因父母双亡,竟也有时做活到深夜。可在大观园中除宝钗之外,我们不曾看到哪位小姐每夜做活,这位贵族少女为何如此勤谨呢?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平心静气,而平心静气、凝神忘我,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这都是必修的功夫,这样的功夫是要生命一次次的沉静下来,越来越深的沉静。心静则血净,血净则容妍,静则生慧,静是真正的存神养生功夫。宝钗每夜做活既不是因生活所迫,也无须邀人赞赏,而是在静静的修心。这时我们大概也就更能了解宝钗对黛玉所说的那句女子“ 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的真正含义了吧。宝钗每夜做活,只是在通过女红来进行修身养性。这样的修心功夫使宝钗的灵魂逐渐进入了那个生命最本真的虚静世界,在这种虚静中她定能获得洞彻世界的智慧,看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作者为何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38],为何会给宝钗如此之高的评价了。

  要想对生命了悟,就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就不能逃脱对永恒和短暂的思索。宝钗了悟了,曹雪芹没有告诉我们宝钗悟道的过程,他只给了我们一个了悟了之后的人的行为。这正是开悟之前是吃饭睡觉,开悟之后是吃饭睡觉,可是这将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我们可来看一看宝钗对生死这一问题的态度,先来看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串》: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