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前代以来”,如果说“恒王”在明朝代,那么说故事者当然是在明代后的清朝了。 又薛蟠有“唐寅”、“庚黄”的笑话,说明故事的现实历史必在明代唐寅(伯虎)时期之后,还有《牡丹亭》、林四娘、鼻烟壶、西洋镜等等典故和器物 ,前 80 回的作者也是隐指红楼背景为清朝了。
上面一系列的细节物证和“征候”,充分显示了《红楼梦》作者的时代烙印和时代气息。因此,把《红楼梦》时间背景确定在乾隆年间来考察,应该是可靠的。这是立论前,考察时间界定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陈传坤)
注释:
①由“易”字可以推论“書”字是高宗弘曆后颁行的。 《本紀十二· 高宗一》: 九月丁酉朔,日有食之。高起、憲德以不職解任,命鄂爾泰總理兵部,以甘汝來為兵部尚書,命果親王總理刑部,莊親王總理工部,以弘昇管理正黃旗滿洲都統。己亥,帝即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庚子,命議行三年喪制,卻群臣以日易月之請。命朱軾協同王、大臣總理事務。辛丑,召西安巡撫史貽直回京。壬寅,止進獻方物。總理事務王、大臣奏,孟冬頒朔,請易時憲下一字為“書”字。禁內廷行走僧人招搖。鑄乾隆錢。遣官頒詔朝鮮。——所以,由“易”字可以推论“書”字是乾隆弘曆后颁行的。
②清史料充分记载了 《崇祯历书》改名, 用新法颁《时宪历》书面题“依西洋新法”五字。《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二·列传五十九》:
○汤若望: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定京师,是岁六月,汤若望启言:“臣於明崇祯二年来京,用西洋新法釐正旧历,制测量日月星晷、定时考 验诸器。近遭贼毁,拟重制进呈。先将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照新法推步。京师日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与各省所见不同诸数,开列呈览。”王命汤若望修正历法。七月,礼部启请颁历,王言:“治历明时,帝王所重。 今用新法正历,以敬迓天休,宜名时宪历 ,用称朝廷宪天乂民之至意。自顺治二年始,即用新历颁行天下。”汤若望复启言:“敬授人时,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为重。今节气、日时、刻分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增加历首,以协民时,利民用。”王奖其精确。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王令大学士冯铨与汤若望率钦天监官赴观象台测验,惟新法吻合,大统、回回二法时刻俱不协。
世祖定鼎京师,十一月,以汤若望掌钦天监事。汤若望疏辞,上不许。又疏请别给敕印,而以监印缴部,谓治历之责,学道之志,庶可并行不悖,上亦不许。并谕汤若望遵旨率属精修历法,整顿监规,如有怠玩侵紊,即行参奏。加太仆寺卿,寻改太常寺卿。十年三月,赐号通玄教师,敕曰:“国家肇造鸿业,以授时定历为急务。羲和而后,如汉洛下闳、张衡,唐李淳风、僧一行,於历法代有损益。元郭守敬号为精密,然经纬之度,尚不能符合天行,其后晷度遂以积差。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於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於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 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於有成 。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今特锡尔嘉名,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旋复加通政使,进秩正一品。钦天监旧设回回科,汤若望用新法,久之,罢回回科不置。
○杨光先:字长公,江南歙县人。在明时为新安所千户。崇祯十年,上疏劾大学士温体仁、给事中陈启新,舁棺自随。廷杖,戍辽西。国初,命汤若望治历用新法,颁时宪历 ,书面题“依西洋新法”五字 。光先上书,谓非所宜用。既又论汤若望误以顺治十八年闰十月为闰七月,上所为摘谬、辟邪诸论,攻汤若望甚力,斥所奉天主教为妄言惑众。圣祖即位,四辅臣执政,颇右光先,下礼、吏二部会鞫。康熙四年,议政王等定谳,尽用光先说,谴汤若望,其属官至坐死。遂罢新法,复用大统术。除光先右监副,疏辞,不许;即授监正,疏辞,复不许。
③据 《清史稿·选举志》:“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定制。”又,《清通考·卷四七·选举考一》记载,有清一代的 乡试正科在“子、午、卯、酉 年的八月举行,每三年一次,五年两次。会试于乡试的次年的二月举行,同年此后举行殿试。乾隆十年后,会试改为乡试次年的三月举行。除正科外,如遇皇帝万寿、登极或大庆典而加恩科,此时恩科如适逢正科之年,则为恩科,而正科或于前一年或后一年补试。
④陈世倌 (1680—1758):字秉之,号莲宇,海宁盐官人,谥文勤,著有《学辩质疑》、《读书管见》、《宋十贤传》、《嘉惠堂集》等。
阿克敦(1685~1756):“阿克敦,字仲和,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以目疾乞假,上遣医视疾。屡乞休,命致仕。二十一年,卒,赐祭葬,谥文勤。”(《清史稿 卷九十·阿克敦传》)
⑤《晋书》五七《马隆传》:“其假节宣威将军,加赤幢、曲盖、鼓吹。” 这一相沿已久的仪制,甚至还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曾叙及刘邦还乡仪仗中的“黄金伞柄天生曲”(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215页)。可知,曲盖在古代仪仗中常见。《金史》七九《舆服二》:“曲盖,制如华盖,绯沥水,绣瑞草,曲柄,上施金浮屠。”伞,则“正方,四角铜螭首”;盖,“制如伞而圆顶隆起”。《明史·仪卫》亦多处叙及曲盖。
⑥《清史稿·志八十 》:清自太宗天聪六年(笔者注:公元1632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御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简。自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迨世祖入关定鼎,参稽往制,量加增饰。原定皇帝仪卫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之别 ,乾隆十三年,复就原定器数增改釐订,遂更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三者合,则为大驾卤簿。而凡皇后仪驾、妃嫔仪仗采仗以及亲王以下仪卫,均视原定加详。兹依乾隆朝所定者标目,而以原定器数及崇德初年所定者附见于后。又太上皇卤簿、皇太子仪卫,皆一时之制,非同常设,亦并著于篇。庶考因革者,得以沿流溯源,详稽一代之制焉。
皇后仪驾:原名卤簿。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五色龙凤旗十。次赤、黄龙、凤扇各四,雉尾扇八,次赤、素方伞四,黄缎绣四季花伞四,五色九凤伞十。次金节二。次拂二,金香炉二,金香盒二,金盥盘一,金盂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次 九凤曲柄黄盖 一。凤舆一乘,仪舆二乘,凤车一乘,仪车二乘。 (原定:太皇太后卤簿,销金龙凤旗八。金节二。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黄曲柄九凤伞一,黄直柄花伞四,红直柄瑞草伞二,青黑直柄九凤伞各二,红方伞二,黄、红销金龙、凤扇 各二,金黄素扇二,红鸾凤扇二。拂二,金香炉二,金瓶二,金香盒二,金唾壶一,金盆一,金杌一,金交椅一,金脚踏一。)凡万寿节、元旦、冬至及诸庆典,銮仪卫先时陈设。皇太后、皇后卤簿并同。
太皇太后仪驾暨皇太后仪驾,均与皇后仪驾同。惟车、舆兼绘龙凤文。
皇贵妃仪仗 :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黄色凤旗二,赤、黑凤旗各二。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赤、黑瑞草伞各二,明黄、赤、黑三色花伞各二。金节二。拂二,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 七凤明黄曲柄盖一 。翟舆一乘,仪舆一乘,翟车一乘。( 原定: 皇贵妃仪仗,红、黑凤旗各二,金节二,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 红曲柄七凤伞 一,红直柄花伞二,红直柄瑞草伞二,红方伞二,金黄素扇二,红绣扇二。拂二,金香炉一,金瓶二,金香盒一,金唾壶一,金盆一,马杌一,交椅一,脚踏一。贵妃仪仗同。)
贵妃仪仗: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赤、黑素旗各二,赤、黑凤旗各二,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凤扇各二,赤、黑瑞草伞各二,金黄、赤、黑三色花伞各二。金节二。拂二,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凤金黄曲柄盖一。翟舆一乘,仪舆一乘,仪车一乘。(原定:妃仪仗,黑凤旗二。金节二。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红直柄花伞二,红直柄瑞草伞二,金黄素扇二。拂二,银质饰金香炉、香盒各一,瓶一,唾壶一,盆一,马杌一,交椅一,脚踏一。)
嫔采仗:原名仪仗 。视妃采仗少直柄瑞草伞二。馀同。
以上可见,《红楼梦》中贵妃在乾隆十三年开始有“ 七凤金黄曲柄盖 ”的待遇。
⑦孔子家谱的史料记载,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的时间是在明朝。明初皇帝御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起名之用。后因洪武 元年 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 (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 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的嫡系后裔。
第六十八代,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峻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继护,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 23岁。
第七十代,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第七十一代,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
第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⑧袭封“衍圣公”传承概况。孔子去世后第二年,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尊信儒家,给孔子加封了不同的封号,并对孔子祭祀活动十分重视,由皇帝册封孔子长子后世专门负责祭孔,祭孔负责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封号,但自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有了袭封“衍圣公”封号:
第六十六代,兴燮,字起吕,号辅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
第六十七代,毓圻,字钟在,号兰堂,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第六十八代,传铎,振路,号牗民,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第六十九代,继 濩,字体和,号纯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追赠;
第七十代,广棨,字京立,号石门,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
第七十一代,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第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笃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第七十三代,庆榕,字陶甫,号冶山,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⑨据专家启功 先生考证:在科场考试中,与八股文并行的一种文体,就是“试帖诗”。考试所用的文体,本有多种,如赋、论等等,但最主要的,一直与科举考试制度相终始的,八股之外,要数试帖诗了。试帖诗又称为“五言八韵诗”。它的形式,即是“五言排律诗”。(《说八股:十、试帖诗(附记)》)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邓瑞全 先生也有详细介绍:在清代科举考试的各种文体中,除大家知道的八股文外,还有试帖诗。试帖诗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规范,比之八股文,其程式化更为严重。
试帖诗源于唐代律诗,但唐代选择做诗的题目非常宽泛,对诗的内容也没有过多硬性要求,考生容易发挥水平,展示才能。自宋熙宁至于清初,科举场中基本不考诗赋。到了清乾隆年间,科举考试中增加了试帖诗的内容,且分量越来越重。试帖诗和八股文一样,都是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开始,首先在乡试和会试中增考五言八韵诗一首,此后成为定式。其他考试如生员岁考、科考、贡生考试与覆试朝考等,都要求用五言八韵,童试可以降低要求,用五言六韵就可以了。试帖诗必须用官韵,且每首只限一韵,在题目旁注明,为得某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出现重字。
同八股文相比,试帖诗的内容远远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历代经、史、子、集中的名言名句或故事,以及前人诗句,都可以成为考试题目。因此,应试的很多举子虽然做的一手标准规范的八股文,但常常因做不好试帖诗而失利。(《清代科考另一卷——试帖诗 》)
⑩《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640~1715),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池北偶谈》作者:王士祯(1678--1711),字子真,因钦慕唐代司空图隐居于禛贻溪的事迹,又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
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胶济铁路中段,东接风筝之都潍坊。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青州名胜古迹众多,云门山摩崖巨“寿”名扬天下,(这个巨大的“寿”字刻于明代嘉靖 30年,公元1560年,是明宗室衡王为自己祝寿时请人镌刻的。)驼山北周佛教石窟造像为华东之最,玲珑山北魏郑道昭书法题刻饮誉海内外,龙兴寺遗址窖藏佛像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