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比较此处 贾敬的“乙卯科进士”和“丙辰科进士”,究竟哪个更合乎历史典故呢?因为六十年一循环,所以我们考察起来也方便。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泛称“进士”。 清朝从顺治三年( 1646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举行会试、殿试112科,产生状元114名。 正科进士会试中式的年份应为 “丑、辰、未、戌”年。③ 由此可见,“进士” 不存在 “卯科”年中式的会试考的。 我们查所有清代科举会试的历史,从 顺治三年到程本刊布的乾隆五十七年之前,不论 恩科或正科,实际确实都不存在所谓的 “乙卯科进士”,只有“丙辰科进士”。 又如, 纳兰性德 (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 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于康熙十五年丙辰( 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从 乾隆六十年以后才真正有乙卯科进士,如高鹗就是乾隆六十年( 1795)乙卯科进士。对照万年历,契合小说背景“丙辰科”的只有两个年份: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或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其上为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和往下1791年程本出现前,都不合乎红楼背景。
结合上面考论已经确定了《红楼梦》必须是写作在乾隆时代的,所以推断贾敬“丙辰科进士”,应是 1736年的而不是1676年的。可以说,程本《红楼梦》第13回 的 “丙辰科进士”是契合历史的。
我们再来看以下“文勤公”的典故。第 96 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
贾琏请了安,将到十里屯料理王子腾的丧事的话说了一遍,便说:“有恩旨赏了内阁的职衔,谥了文勤公,命本家扶柩回籍,着沿途地方宫员照料。昨日起身,连家眷回南去了。舅太太叫我回来请安问好,说:‘如今想不到不能进京,有多少话不能说。听见我大舅子要进京,若是路上遇见了,便叫他来到咱们这里细细的说。'”(程本)
这个四大家族的“王家”人在死后封号“文勤公”。那么,乾隆时的文勤公有谁呢?经专家考订,在清初到乾隆时代,只有文臣陈世倌谥号“文勤公”。孟森在《海寧陳家》中考证,康熙南巡未曾一至海宁。据载,雍正二年 (1724)奉旨动用正项钱粮修海塘 , 十一年,又准许“捐官”,以其所得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历即位,认为捐资得官之法,于吏治无益,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用正项钱粮拨支。所以, 呼应《红楼梦》中“修海塘”之文本,不可能是康熙朝的。唯其乾隆后四次南巡,皆至海宁,“修海塘”自是乾隆背景。看来如果作者要坐实历史素材,《红楼梦》成书必须在乾隆二十三年,即 1758年之后了。 不过,还有资料记载文武大臣阿克敦谥号文勤。 ④ 所以,即便第 96回的“文勤公”为阿克敦,也说明《红楼梦》后40回也应该是1756年,即乾隆21年以后的。
下面再仔细考量一番系列旁证,与乾隆年间的历史契合的证据有:
一、《红楼梦》第 18 回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隐隐鼓乐之声。一对对凤龙旌,稚雉羽宫扇,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 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执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鹅黄绣凤銮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跪下。
叙述元妃“然后是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曲盖,即古时仪仗用的曲柄伞,历代多沿袭此制。⑤ 《清史稿·一○五·舆服制四》则多次载述“九龙曲柄黄盖”。在贵妃仪仗中,亦提及“七凤金黄曲柄盖”等。 有历史专家考证,皇室权威的象征“黄金伞”,从乾隆朝十三年改制时贵妃才创设有“曲柄 七凤 金黄伞”。 据 《雍正会典》 记载 , 清初到雍正朝 皇贵妃 、 贵妃所用者为“红缎七凤曲柄伞” , 皇贵妃 、贵 妃使用的伞盖为金黄色, 典故 是乾隆十 三 年以后 。⑥ 其中,庚辰本和程本系列是“ 曲柄 七凤 金黄伞 ”,只有己卯本“ 金黄”两字颠倒了, 为“ 曲柄 七凤 黄金伞 ”应为讹误。
贵妃在乾隆十三年开始有“ 七凤金黄曲柄盖 ”的待遇。 那么《红楼梦》中这个典故确实是乾隆十年(1745)后才有的。作者开始酝酿的故事时间必将在1745年后了。如果再加上曹雪芹“批阅十载”,那么《红楼梦》成书至少在 1758 年之后了。
二、 《红楼梦》第 53 回,“已到了腊月二十九了……次日,贾母有诰封者……进宫朝贺”。
朝仪“元旦朝贺”典故,见故宫博物院授权的“明清五百年—清代宫廷大事表”网站有载:“乾隆三年( 1738 年 戊午)正月,初行元旦朝贺礼。乾隆帝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寿康宫庆贺皇太后礼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贺,自是每年元旦如此。祈谷于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圆明园,奉皇太后居畅春园。”可证从清朝乾隆 3 年始有“元旦朝贺”的。《刘心武揭谜〈红楼梦〉》认为第 18 回到第 53 回写的是乾隆元年的事件是不可能的,是忽略了乾隆皇帝在雍正薨逝后即位应有 27 个月的功服。也让故事的贾母“寅吃卯粮”了,这样的附会仿佛是考古在秦佣的地坑内突然发掘出一个现代的洛阳铲来,当作骨董了呢。 钱钟书 先生在《管椎编》中曾拈出古人作家“寅吃卯粮”的荒唐了。《红楼梦》作者如此精细,又不是前知后算的神仙,怎能预支以后的典章制度呢。
此外, 在 53回 还有“ 衍圣公孔继宗”典故,说明文本背景在乾隆初年之后。
第 53 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 衍圣公孔继宗书” 。两旁有一副长联。( 庚辰、己卯抄本 )
而程甲、乙本刻本上缺此典故,文字为:
且说宝琴,是初次进贾祠观看。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 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 ”。两边有一副长联。
据孔氏家谱 ⑦ 查看,“传”字辈衍圣公后应是“继”字辈,但继字辈长子早亡,衍圣公直接传至长孙“广”字辈,而继字辈生活在1700年至1780年。因为 第 69 代孔继护为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才追赠为“ 衍圣公 ”的。⑧ 从抄本上的“衍圣公孔继宗”典故来 推断,其与《红楼梦》作者应是同时代的人。
因此,红楼故事背景在乾隆朝了,可见主张“作者为明遗老”说,实在不靠谱了。
三、专家确定,“钦定乡试增五言排律”(五言八韵诗)的科举典故,史实确在 1757 年,乾隆 22 年丁丑年。⑨ 俞樾最早就指出,后 40 回写乡会试要作“五言八韵”诗,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譬如,第 97 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提到李纨为贾兰应考“改诗”:
李纨正在那里给贾兰改诗,冒冒失失的见一个丫头进来回说:“大奶奶,只怕林姑娘不好了!那里都哭呢。”李纨听了,吓了一大跳,也不及问了,连忙站起身来便走。素云、碧月跟着,一头走着,一头落泪,想着:“姐妹在一处一场,更兼他那客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一头想着,已走到潇馆的门口。
看来,清乾隆年间,科举考试中增加了试帖诗的内容,所以李纨为贾兰应考“改诗”必须是乾隆二十二年后的典故。
此外,《红楼梦》第 118 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一时贾兰回去,便将书子留给宝玉了。那宝玉看着书子,笑嘻嘻走进来,递给麝月收了,便出来将那本《庄子》收了。把几部向来最得意的,如《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之类,叫出麝月、秋纹、莺儿等都搬了搁在一边。宝钗见他这番举动,甚为罕异,因欲试探他,便笑问道:“不看他倒是正经,但又何必搬开呢。”宝玉道:“如今才明白过来了。这些书都算不得什么。我还要一火焚之,方为干净。”宝钗听了,更欣喜异常。只听宝玉口中微吟道:“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宝钗也没很听真,只听得“无佛性”,“有仙舟”几个字,心中转又狐疑,且看他作何光景。宝玉便命麝月秋纹等收拾一间静室,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却当真静静的用起功来。宝钗这才放了心。
其中,有“应制诗”反映是“五言排律”。
四、《红楼梦》第 78 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姽婳词》的故事应出自《聊斋志异》卷四的《林四娘》或《池北偶谈》中有关林四娘的叙述,这是因为《姽婳词》中的人名、地名与上述两小说相同。⑩ 从成书年代看,在作者的生活年代,《聊斋》与《池北偶谈》,产生于清初,已在社会上以抄本形式流传。 著名红学 家启功 先生考证,此中的“恒王(衡王)”和“青州”,都是明代才有真实的衡王王爵封号和地名。《红楼梦》第 78 回“老学士闲征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恒王,出镇青州。(程本)
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庚辰本)
贾政道:“不过如此。他们那里已有原序。昨日内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奏请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庚辰本、程本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