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有關朝鮮陽明學研究史的文獻目錄〉
(1)朝鮮陽明學研究史
① 松田弘「朝鮮朝陽明學研究における問題の所在」
『倫理思想研究』6 號(筑波大學哲學思想學系内,倫理思想研究會,1981年)
② 崔在穆「韓國陽明學研究の序論的考察——傳來時期を手掛かりとした研究視角の再考——」
『倫理學』5 號(筑波大學倫理學原論研究會,1987年)
③ 韓睿源〈韓國陽明學研究的歷史和課題〉
《國際儒學研究》第4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④ 林緼圭「朝鮮陽明學研究の現況と課題について」
『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第24號(1998年)
(2)朝鮮陽明學研究文獻目錄
① 金吉洛〈韓國陽明學關連論著目錄〉
金吉洛《象山學?陽明學》(藝文書院,1995年)
② 金世貞〈韓國陽明學關連論著目錄〉
《陽明學》創刊號(韓國陽明學會,1997 年)
③ 韓國陽明學會編「韓國陽明學關連論著目錄」(林緼圭譯)
『陽明學』第12號(二松學舎大學陽明學研究所,2000年)
金世貞目錄的日文翻譯
④ 金世貞〈國内韓國陽明學派關連研究目錄〉
《陽明學》第12號(韓國陽明學會,2004年)
關於現在最新的文獻目錄金世貞〈國内韓國陽明學派關連研究目錄〉(2004年),根據明示編者所設每個分類項目的論著點数,概觀現在在韓國本領域研究情況之一端(括弧内為論著點数)。
1. 單行本
1)著書(17)
2)翻譯書(3)
2. 學位論文
1)博士學位論文(15)
2)碩士(修士)學位論文
(1)韓國陽明學一般(3)
(2)傳入初期的陽明學:張維(谿谷)、崔鳴吉(遅川)(11)
(3)鄭齊斗(霞谷)(14)
(4)江華學派(15)
(5)實學派與陽明學(2)
(6)朴殷植(白巖)(44)
(7)鄭寅普(為堂)(3)
3. 一般論文
1)韓國陽明學通論
(1)~1980 年(16)
(2)1981~1990 年(18)
(3)1991~2001 年(30 )
2)傳入初期的陽明學受容
(1)南彦經(東岡)、趙翼(浦渚)(18)
(2)張維(谿谷)、崔鳴吉(遅川)(17)
(3)其他(12)
3)陽明學排斥與批判(19)
4)鄭齊斗(霞谷)(70)
5)江華學派
(1)江華學派一般(9)
(2)李匡臣(恆齋)、李匡明(5)
(3)李匡師(圓嶠)(7)
(4)李建昌(寧齋)(12)
(5)其他(2)
6 )實學派與陽明學(12)
7 )朴殷植(白巖)(53)
8 )鄭寅普(為堂)(12)
9 )其他(8)
譯者補注:
在本講演之後,著者以本稿為基礎,增補了韓國、臺灣、大陸的研究資料,發表了 「朝鮮陽明 學 研究史に 關 する覚え書き」(『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 』第 57 號,139~179頁,2005 年 12 月)。
[著者] 中純夫,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
[譯者] 石立善,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
本文原载(『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六卷第一期, 臺北: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6 年 3 月 )
注释:
[1] 根據吳鍾逸〈陽明傳習錄傳來考〉(《哲學研究》第 5 輯,高麗大學校哲學會,1978 年)的考證,陽明學最初傳入朝鮮是在 1521 年。
[2] 松田弘「朝鮮朝陽明學研究における問題の所在」(『倫理思想研究』6 號,筑波大學哲學思想學系内,倫理思想研究會, 1981 年)。
[3] 在 筆者亦曾參加的本次學術大会上,還由鄭寅普的女兒即前精神文化研究院教授鄭良婉作了題爲「父親薝園的三位老師——學山、耕齋、蘭谷」的特別講演(學山為鄭寅杓,耕齋為李建昇,蘭谷為李建芳)。又據聞,預定於 2005 年 10 月 28 ~ 29 日,同在江華島召開爲期兩天的以霞谷學為題目的第 2 屆國際學術會議。
[4] 金世貞〈國内韓國陽明學派關連研究目錄〉(《陽明學》第 12 號,韓國陽明學會,2004 年)。
[5] 高橋亨「朝鮮 の 陽明學派」(『朝鮮學報』第四輯,朝鮮學會,1953 年)。阿部吉雄「朝鮮の陽明學」(陽明學大系第一卷『陽明學入門』,明德出版社,1971 年)。
[6] 中純夫「霞谷鄭齊斗緒論——朝鮮儒林における陽明學受容——」( 韓國文化研究振興財團 《 青丘學術論集》 第 16 集, 2000 年) 。
[7] 在譯讀本書之際,筆者得到了財團法人禪文化研究所無薪研究員張華英氏的協助,附記以表謝意。而本稿的引用與要約當否之文責,全由筆者擔負。
[8] 以上的書誌資料根據《薝園鄭寅普全集》第一冊卷末附錄《年譜》。
[9] 《昆侖集》卷二十〈遲川公遺事〉(《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 183 冊)。以下本稿在言及此叢書之際,略稱《韓國文集叢刊》。
[10] 《遅川集》卷十七〈寄後亮書〉(《韓國文集叢刊》,第 89 冊)。
[11] 《遅川集》卷十七〈復箴〉全十二章中的第六章。
[12] 《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答人問良知二首〉之一,「良知卻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傳習錄》卷下, 117 條:「所謂人雖不知而己所獨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處。 」
[13]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大學章句》傳第六章朱注,及《中庸章句》第一章朱注)。
[14] 附帶地說,此處所引王守仁語「心本為活物,久久守着,亦恐於心地上發病」的出處不詳。
[15] 《傳習錄》卷中〈答羅整庵少宰書〉「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 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16] 但排和論者亦於内心期望和議之成立,有關這一點,是依據以下記述( 217 頁所引)「時虜兵屯平山,去江都百餘里,而行朝守備寡弱,人情危懼。雖斥和者外為大言,内實幸和議之成,而畏浮議,莫敢明言。獨子謙遇事輒首發,無所顧避,卒以是被彈去。」(《谿谷集》附《谿谷漫筆》卷一,《韓國文集叢刊》第 92 冊)。子謙是崔鳴吉的字。
[17] 《谿谷集》附《谿谷漫筆》卷一 。鄭寅普譯成韓文所引用的只是「若陽明良知之訓」乃至「毎以喜靜厭動為學者之戒」的部分。
[18] 「 中國學術多岐。有正學焉,有禪學焉,有丹學焉,有學程朱者,學陸氏者,門徑不一。而我國則無論有識無識,挟筴讀書者皆稱誦程朱,未聞有他學焉。豈我國士習果賢於中國耶?曰:非然也。中國有學者,我國無學者。蓋中國人材志趣,頗不碌碌。時有有志之士,以實心向學。故随其 所 好而 所 學不同,然往往各有實得。我國則不然。齷齪拘束,都無志氣,但聞程朱之學世所貴重,口道而貌尊之而已。不唯無所謂雜學者,亦何嘗有得於正學也。譬猶墾土播種,有秀有實,而後五穀與稊稗可別也。茫然赤地之上,孰為五穀,孰為稊稗者哉?」
[19] 尹南漢《 朝鮮時代 ? 陽明學研究》(集文堂,1982 年)。
[20] 前揭中純夫 「 霞谷鄭齊斗緒論——朝鮮儒林 における 陽明學受容——」。
[21] 《圓嶠集》卷末〈圓嶠先生墓誌〉(《韓國文集叢刊》,第 221 冊)。
[22] 《李参奉集》卷三〈員嶠先生墓誌〉(《韓國文集叢刊》,第 237 冊)。
[23] 附帶地說,《李参奉集》乃純祖五年(1805)初刊木版本。而對此,《圓嶠集》則缺序跋、刊記之類,影印標點之際,所付卷首凡例亦只記「轉寫經緯不明的寫本」。
[24] 《椒園遺藁》冊二,〈從祖兄信齋先生家傳〉(《韓國文集叢刊》,第 255 冊)。
[25] 《王文成公全書》卷七〈大學古本序〉:「《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則亦無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實也。」《王心齋先生全集》卷三〈語錄〉下,第3條:「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王艮著作最初傳入朝鮮的時期不詳,但丁若鏞(1762~1836)於1815 年執筆的〈大學公議〉中,有「王心齋《語錄》曰:『格物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者,致其知所先後之知。』……鏞案:心齋之説,明白如此。世猶以姚江之學而非之,有公論乎?」的記述(《與猶堂全書》第二集卷一,《韓國文集叢刊》,第 282 冊)。
[26] 《湛軒書》内集,卷四〈毉山問答〉(《韓國文集叢刊》,第 248 冊)。鄭寅普譯成韓文所引用的是「正學之扶,實由矜心」以下的部分(236 頁)。
[27] 高橋亨「朝鮮の陽明學派」(『朝鮮學報』第四輯,朝鮮學會,1953 年)。
[28] 高橋亨「『薝園國學散稿』書評」(『朝鮮學報』第十二輯,同上,1958 年)。
[29] 據《薝園鄭寅普全集》第一冊附錄所收《年譜》起首處 的記載 ,鄭寅普的生父是東萊鄭誾朝(1856~1926),伯父(養父)是鄭黙朝(?~1866),叔父是鄭信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