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1970-01-01 08:00于哲学网发表

 那么,对于范仲淹的评价,王安石早年的“名节无疵”与后来的“甚坏风俗”是否矛盾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长编》所载王安石对范仲淹评价的背景是,处于变法与反变法斗争激烈时期的王安石,对当时已形成的党同伐异的党派之争,把庆历新政前明显萌生党争的始作俑者,视为范仲淹。因此,在神宗同王安石谈到不满意范仲淹的科举改革主张时,王安石借机发泄了这一番实为针对现实的抨击。意在激发神宗对反变法派的不满,以期达到打击的目的。因此,王安石的抨击,未必就代表了他对范仲淹的真正评价,也不能认为他对范仲淹的评价已经改变。

  此外,关于“名节无疵”的评价,也似应作一些具体分析。平心而论,范仲淹的政绩在宋代政治家中并不突出。而且在宋代的一些私下的议论中,对范仲淹也并非是一片赞誉,全无非议。除了王安石,对范仲淹作出极高评价的朱熹也有与本文绪说援引的赞誉近乎相反的评价。《朱子语类》卷129云“范文正虽有欲为之志,然亦粗,不精密,失照管处多。”

  那么,为什么包括王安石、朱熹在内的宋代乃至后代的士大夫又对范仲淹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呢?比如说,置身于北方金朝的著名文人元好问就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之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77]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范仲淹的言行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流精神,而且还契合了从北宋开始的士大夫作为一个强有力的阶层崛起的事实。从而,范仲淹也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士大夫群体维护和发扬其道统的精神支柱。历史不仅是一种事实的叙述,同时还是一种后人的评价。后人总是依照自己的时代价值观与利益取向来评论历史人物。因此,历史人物的真实度总与其生前有着一定的距离。正如生前的孔子与死后的孔子大相径庭一样,成为精神象征的范仲淹也与生前的范仲淹不尽一致。尽管我们要区别对待,但毕竟精神的范仲淹是从生前的范仲淹发展而来的。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历史人物的意义所在。

  王安石和朱熹都对范仲淹作出过截然相反的评价。对此,似应把他们对精神范仲淹的肯定,同他们对范仲淹生前政治行为的批判区分开来,两者不可等同。王安石接着神宗的话题,说出的实际上是对现实改革的感慨。同时,王安石所指出的范仲淹与吕夷简之争开了宋代大规模党争的端绪,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具体的政治斗争的形势来看,在激烈的元祐党争到来之前,王安石的范仲淹批判,可以说也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洞察机微的见识。然而,在宋代以后,像这样的范仲淹批判,除了清人王夫之的《宋论》中稍稍可以看到一点之外,就几乎看不到了。完美也是一种负担。近乎完美的精神范仲淹,不仅让古人为尊者讳,也让今天本应客观分析秉笔直书的历史研究者缄口。这并非不可思议。今天的历史人物评价,又有多少真正跳出了传统定位的窠臼了呢?

  对于范仲淹的具体政治操作尽管存有质疑,但政治是一时的,精神是永远的。因此,我以上着重从报恩思想、功名心、忧患意识、言事精神、皇权观念这样五个方面评论了范仲淹。其实,范仲淹的立言行事,远不止以上这五个方面。然而,我之所以仅仅论述这五个方面的原因,不仅是想揭揭示范仲淹诸多事功的精神原动力,而且更想通过对范仲淹的精神世界的分析,由一斑窥全豹,来探索一下有宋一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因为,以上所列举的范仲淹的五个方面,正是宋代绝大多数士大夫皆具有的共性特征与思想主流,也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一面。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由士大夫构成统治基础的社会,士大夫的活动,对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历史的影响,则显得十分重要。考察他们的活动,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助于叩开这个时代的历史之门,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海外的汉学研究,士大夫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而在国内的学术界,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作此文,以为引玉之砖。

 

  *此文作为《范仲淹集编年校证》前言的一部分,作于1989年,并于199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题报告会上作为演讲稿使用。其后,2000年,日文稿刊发于《东洋学报》第82卷第2期。中文稿此次首发。2004年11月笔者识于日本东京。

(文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注释:

[1]《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附录《诸贤赞颂论疏》

[2]出处同①。刘宰为理宗朝名流,传见《宋史》卷401。

[3]《范文正公集》附录《祭文》。

[4]出处同上。

[5]迄今为止,有关范仲淹的研究论著相当多。主要有刘子健《范仲淹梅尧臣与北宋政争中的士风》(《东方学》14,1957年)、漆侠《范仲淹的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人物论》,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王德毅《吕夷简与范仲淹》(《史学汇刊》4,1971年)、程应镠《范仲淹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陈荣照《范仲淹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6年)、竺沙雅章《范仲淹》(日本白帝社,1995年)等。拙作有《试论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个因素——读范仲淹致叶清臣信》(上海《学术月刊》9,1990年)、《范仲淹三至杭州考实》(《浙江学刊》2,1992年)、《范仲淹集版本问题考辨》(台湾《国家图书馆馆刊》86-1,1996年)、《范仲淹与北宋古文运动》(台湾《大陆杂志》94-4,1997年)。包括拙作在内,上述的范仲淹研究均无自本文角度切入者。本文以范仲淹为个案,试图窥见宋代士大夫乃至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精神之一斑。

[6]《神童诗》,北宋汪洙编纂于元符年间,后世有所增益。作为开蒙教材,近代以前,在民间广为流行。

[7]按,此诗未收录于现存《范文正公集》,见于北宋王bi之撰《渑水燕谈录》卷4及南宋楼钥编《范文正年谱》。然文字略有差异。例如,《年谱》中“三纪”作“二纪”,“二麦”作“二月”。《年谱》将此诗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即范仲淹进士及第时所作。实误。理由如下。第一,系年与诗所云“三纪”或“二纪”不合。古代纪年,以十二年为一纪。“登荣三(二)纪余”,当指进士及第的三十六年或二十四年后。据此可知,此诗当为范仲淹晚年的作品。第二,诗中的“二月”也与进士合格发榜的时期不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84记载,范仲淹进士及第的大中祥符八年合格发榜在是年三月。详见拙作《范仲淹生平事迹考辨——〈范文正公年谱〉抉误》(即刊《王云海先生纪念论文集》)

[8]元黄坚编《古文真宝》卷1,题为《真宗皇帝劝学》。

[9]《贵耳集》卷下。

[10]《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

[11]《南史》卷72《梁协传》。

[12]《通志》卷25。

[13]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湘江评论》,1919年8月4日)

[14]《范仲淹年谱》,大中祥符三年纪事。据《仕学规范》记载,此事为范仲淹亲口所述。

[15]《范仲淹年谱》,大中祥符七年纪事。

[16]《范文正公集》卷3《雎阳学舍书怀》诗。

[17]《范文正公集》8《上资政晏侍郎书》。

[18]《范文正公集》卷9《上吕相公书》之三。

[19]《范文正公尺牍》卷下《谢安定屯田》。

[20]《范文正公尺牍》卷中《与韩魏公》之十七。

[21]《范文正公尺牍》卷中《与韩魏公》之二十。

[22]《范文正公集》卷1《赠张先生》。

[23]《范文正公集》卷3《欧伯起相访》。

[24]《范文正公集》卷3《寄余杭全安石、段少连二从事》。

[25]《范文正公集》卷4《依韵答梁坚运判见寄》。

[26]《范文正公集》卷8《上资政晏侍郎书》。

[27]《长编》卷118,景you三年五月丙戌条。

[28]《锦绣万花谷》卷11引《魏王别录》。

[29]载《范文正公集》卷5,以下所引范语,均出此篇与《上资政晏侍郎书》。

[30]《范文正公尺牍》卷上《与朱氏》之六。

[31]《范文正公集》卷9《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

[32]冯道传见《旧五代史》卷126,《新五代史》卷54。

[33]《小畜集》卷18《答丁谓书》。

[34]《朱子语类》卷47《论语》。

[35]《朱子语类》卷129《自国初至熙宁人物》。

[36]《宋史》卷434《薛季宣传》。

[37]《欧阳文忠公集》卷20。

[38]《欧阳文忠公集》卷67。

[39]《范文正公集》卷8。

[40]《范文正公集》卷10《祭英烈王文》。

[41]《范文正公集》卷9《答安抚王内翰书》。

[42]分别见《长编》卷112明道二年七月甲申条、卷113明道二年十月辛亥条。

[43]《范文正公集》卷10《祭吴龙图文》。

[44]《范文正公集》卷2《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

[45]《范文正公集》卷4《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缀篇》之五。

[46]《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47]《范文正公集》卷16《让观察使第三表》。

[48]参见拙作《范仲淹与北宋古文运动》(台湾《大陆杂志》94-4,1997年)。

[49]《朱子语类》卷132。

[50]《范文正公集》卷16《让观察使第一表》。

[51]《长编》卷106天圣六年十二月甲子条。

[52]《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53]见《范文正公集》卷8。

[54]《长编》113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丙辰条。

[55]《范文正公集》卷15《睦州谢上表》。

[56]《长编》117景you二年十二月癸亥条。

[57]《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卷1。

[58]《长编》卷118景you三年五月丙戌条。

[59]《范文正公集》卷2《酬叶道卿学士见寄》。

[60]《范文正公集》卷3《出守桐庐道中》。

[61]《续湘山野录》。

[62]《范文正公集》卷5。

[63]《长编》卷62景德三年二月丁酉条。

[64]除《范文正公集》以外,尚见于《国朝二百家明贤文粹》卷88、《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9、《自警编》卷8、《宋史全文》卷7。

[65]《范文正公集·别集》卷2《从谏如流赋》。

[66]《范文正公集》卷20《用天下心为心赋》。

[67]出处同注⑥。

[68]出处同注⑥。

[69]《范文正公集》卷16《让观察使第二表》。

[70]《范文正公集》卷5《易义》。

[71]《范文正公集》卷20《用天下心为心赋》。

[72]见《范文正公集》卷5。

[73]《试论宋祁》,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4;《苏颂论》,见《浙江学刊》1988.4。

[74]参见拙文《论宋代相权》,载于《历史研究》1985.2。

[75]参见拙文《论宋代皇权》,载于《历史研究》1989.2。

[76]王安石的范仲淹祭文原载于《临川先生文集》卷85,又见于《皇宋文鉴》卷133,《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94,《文章辨体汇选》卷751,《永乐大典》卷922。

[77]《遗山先生全集》卷38《范文正公真赞》。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