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1)-音乐
来源:  作者:未知  点击:次  时间:2002-04-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逐步向纵深发展,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画面,它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和每个人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为了充分勾勒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发展变化的主体画面,正确地引导舆论。我们新闻工作者除了充分运用和发挥原有十八般武艺作用外,还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招式。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闻界应当注意对已有所萌动,但还未引起大家重视的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形式--分析性新闻的研究和动用,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

一、分析性新闻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所为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它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体裁近两年在报端偶有所见,象新华社播发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换个角度看盈亏》等,以及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三资企业”、企业资金问题的系列报道等。

分析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思辨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中外新闻品种,虽在某些方面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报道形式远不能代替分析性新闻。我们不妨对分析性新闻最为接近的四种报道形式作个比较。先看一看解释性新闻,它一般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述评这种体裁是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述方式主要是就实论虚,寓理于事,因事说理;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解剖、评说;思辨性新闻,带有较强的论证、辨析色彩。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上述几种报道形式也不例外,只是作者的主观反作用力强一些。作者在对事物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纵横捭阖,给以理性的比较透彻的解释分析,作品的思辨味较浓。而分析性新闻,则是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分析性新闻。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时代的呼唤:㈠改革开放后,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改革开放提供了万千机会、扩大舞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仅就农村而言,“大包干”的横空出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高产优质的高效农业,小城镇建设,外向型经济等等,古老的黄土地上新潮迭涌,力作频出。仅仅十多年时间,昔日单调的农村经济版图就彻底变了样!但每一件新生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欣然接受的,而是需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烈思想交锋不必说了。就是乡镇企业,十多年来也蒙受了诸多非议和偏见,什么“任其发展会改变公有制性质”啦,什么“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啦,什么“不正之风的风源”啦等等。所以,为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鼓与呼是新闻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种鼓与呼决不是“就是好”之类的口号式、定论性宣传,而必须深入进去,向读者揭示出新生事物发生或出现的依据、运作过程、作用和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尽可能帮助读者正确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外一些发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被纷纷引入国内,像股份制、期货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等。这里面就有三个结子:一是国人一般都对这些东西比较陌生,缺乏认识;二是或出于有些东西是我们过去大力批判过的原因,或实行后触动部分既得利益者,开始推行时阻力较大;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可能会出现“种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情况。比如把股份制搞成单纯的集资手段,而忽视了企业改革。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颇有生命力的“四不像”的东西。对此,需要向读者尽可能地交待个明白,弄清利弊得失。像既不是股份制也不是合作制的股份合作制,以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规范的经营形式,但由于这种形式既避免了损害农民利益的财产归大堆,又实现了适应生产需要的资产的联合经营,也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选择未来的更规范的经营形式的机会。凡此种种,都需要新闻界给以正确解释分析,积极准确引导。

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者外部联系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使这种联系空间发达起来。像农民,过去只是单纯的劳动者,敷衍着干完干部派的活儿后,就“关起门来朝天过、不管春夏与秋冬”了。而今,其角色已转换成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他们研究市场行情,据此确定该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其生产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完成,诸如科技、生产资料供应、资金、水利等服务;最后,他们还要想方设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产品推销出去。农民与社会的联系变得千丝万缕了。随着交互作用的因素的增多和力度加大,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及多样性本质得到充分显现。比如一个企业的兴衰,过去仅系于国家的政策、计划;而今而受着国内外市场、产品及质量、领导人的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原材料供应、资金、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对不同企业的作用各各不一,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一个模子套下来就完事。

㈢改革开放后,过去一些惯用的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评价标准过时了,必须“换脑筋”,代之以市场经济的眼光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就需要新闻界对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和现象及时给以分析和引导。比如工农业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产量越高越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了不见得是喜,少了也不见得是忧;经济发展速度决不是越快越好,脱离市场需求、超越基础产业承受能力的高速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