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科诨语汇的时代性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得不同的时代具有自己特有的时代语汇。而表现不同时代的戏曲剧目的科诨也应因为时代语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时代性语汇包括与时代现实生活存在的物质和技术有联系的语汇,以及与人们精神生活有联系的非物质性语汇。如在远古时代,生产技术和文明的不发达的现状,在没有“纸张”出现,就不可能有“纸张”的语汇,没有“火箭卫星”的现实,就没有“火箭卫星”的语汇。又如“克隆”技术是当代才产生的,因此在之前的传统戏中就不可能有“克隆”语汇。再如科举是封建时代产生的,因此在奴隶社会就不可能有此语汇。
在戏曲中使用科诨既要考虑其地方性,又要考虑其时代性。而不应为了制造喜剧情境,为了迎合观众的軎好,滥用现代语汇于表现古代内容的戏曲科诨中。在2004年9月杭州“七艺”节参赛的作品中,根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存同名南戏改编的北方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当完颜寿马想念王金榜,希望老仆人为他去骗王金榜来学戏,老仆人不答应。这时,完颜寿马和老仆人的科诨对白中出现了“敌敌畏”和“花雕”两个作为科诨的语汇。显然,“敌敌畏”是当时不可能有的语汇,它违背了科诨时代性特征原则,这样的为了逗笑,影响了这出戏的高雅审美。而“花雕”的使用,是因为这出戏是在绍兴大剧院演出。显然,编导为了迎合当地听众喜好,取得现场演出效果而设计的一句科诨,但让人听后有牵强之感。
因此,对科诨的使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要大胆,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产物,它的使用能让戏曲亦庄亦谐,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委实是戏曲大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瞳睡之时。(中略)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主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注:李渔《闲情偶寄》)李渔把科诨当作能让看戏人养精益神的“参汤”,特别重视。然而,新创作的大多数戏中往往缺少科诨,这就使这些戏显得板硬、生涩,艺术的自由灵动、妙趣、机趣、情趣就被削弱许多。要谨慎,因为不合情景的现代语汇在传统戏曲中的使用,破坏了戏曲的传统美感,使戏曲艺术咸了港台历史搞笑片一样,对传统文化形象的损害,对地方文化的遗弃和否定,对历史形象的扭曲。虽然在效果上产生了一定作用,但在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上,潜移默化地误导了听众。这种影响在表面上看不出,但长此以往,将对听众产生潜在稳固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假话不断的重复就会成真话。因此,在传统和现代戏曲中,净丑科诨的运用也应符合地方剧种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语汇。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1版
3、王评章一戏曲危机与剧种个性的关系《艺术论丛》2004年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