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1)-音乐
来源:  作者:白志艺  点击:次  时间:2002-04-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科诨,又称“插科打浑”,是戏曲表演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部分。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地方语汇的地方性与时代性。

  关键词:戏曲科诨地方性时代性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戏曲表演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部分。“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的地方语汇。在剧情的发展之中的科诨,作为古典戏曲中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利用了幽默滑稽的语言、动作,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科诨最初源于为皇帝寻开心而设的俳优所演的滑稽艺术之一,可以说是深受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喜爱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它的形成与在戏曲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戏曲中科诨的大量使用,既来自于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导致了滑稽表演的戏曲程式化。
  科诨作为表现戏曲中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一般通过净丑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它利用滑稽调笑的语言动作,其主旨在于令人发笑,令观众在劳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观众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戏曲科诨的语汇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两种特征。而且这两种特征是交融共存的。
  
  一、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
  
  戏曲科诨的地方性指的是不同剧种由于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剧种所要求的科诨语汇也因此而具有地方特点,这种地方性也是不同地区人们长期审美习惯的积淀。
  全国300多个剧种,作为剧种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的地方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语汇。比如闽南地方方言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别于汉语等其他方言的特点。闽南话中的凋肘、倚秋、压气、带驿马、交番婆等词,就很难准确译成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的语汇都融合了当地人们历史流传下来的审美习惯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在韵味。一个不起眼的语汇往往会在熟悉这个语汇文化内涵的听众的心里产生共鸣;一句蕴涵了幽默文化的科诨容易在懂得其内涵的听众中引起会心的微笑。因此,科诨在戏曲中的运用要符合地方剧种的美学特征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如在泉州市入选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编古装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第四场,老女仆梅香在她的开场白中说道:“一日吃三顿,百事皆不问。管伊天子啥字姓,日落我就爱困。”(注:伊——他;爱困——犯困)将女仆的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者,方言语汇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一,方言语汇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分化整合与流动迁徙;其二,方言语汇中有一套与当地民间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风俗习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稳固的亲属称谓系统;其三,方言语汇有很多反映社会生活层面广泛,富有当地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如在歌仔戏《皇帝告状》里的县令,发现上堂作证的是自己的女儿,他感慨的科诨:“哎呀!饲老鼠咬布袋,饲查母囝来告老爸。”这里的老鼠咬布袋是闽南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的俗语语汇:“查母田”指女孩子,这里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种昵称,而且“袋”与“爸”的闽南韵脚又很压韵,因此,在情境中既能塑造县令那种又爱又恨的心理,又很好地体现闽南独特的乡土文化。其四,方言语汇中还夹杂有历史上中外交流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外来词;其五,方言语汇中还有源于当地自然景观、经济特征、宗教文化、民族以至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地名。这五个方面的联系使得戏曲工作者在设计科诨时应该首先考虑方言语汇中这五方面的因素。因此,如果地方戏曲中的科诨语汇脱离了文化传统,让本地听众都听不出其中的幽默情趣,那么这样的科诨也就失去了其作用与特色。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