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欣赏音乐作品 陶冶学生心灵(1)-音乐
来源:  作者:郭菊梅  点击:次  时间:2002-04-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学生广泛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达到用美的旋律陶冶学生心灵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听觉艺术特殊功能 音乐细胞 音乐欣赏 陶冶心灵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内容,这些内容藉音乐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社会历史进程,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理想,传播着文化遗产……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终身需要的强烈感情。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1]音乐,不仅美化生活,它还净化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曲家把高低不同、长短不等、色彩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组织起来,即成为音乐语言。而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摸不着,看不见。音乐随着时间流动而流动,随着时间消逝而消逝。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创作出音乐作品之后,还必须经过演唱家、演奏家的再创作,才能产生它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特长是抒情,以情感人。但是,音乐也非仅仅具有表情的专长,它同样具有造型和描绘的功能。音乐家舒曼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乐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的作品“能够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2]
  现代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的情节,把一对古代青年男女相亲相爱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好象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田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可使学生感受到广阔寂寥、黄沙滚滚的草原风光,从远处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显示出军队和商队行进和消失在远方的形象。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乐曲和民间乐曲如《十面埋伏》《流水》《百鸟朝凤》等,都是色彩鲜明地描绘各种生动形象的佳作。
  音乐具有特殊的功能、神奇的魅力。当听到雄伟《国际歌》《马赛曲》时,就会激起慷慨激昂、庄严肃穆的情绪。《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鼓舞了亿万人民的抗日豪情,激励着他们去和敌人搏斗;在每一个革命时期,那些优美感人的革命歌曲,都曾发挥了它的战斗作用,鼓舞人们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他本人既能唱歌,又能鼓瑟,既能弹琴,又能吹笙、击磬;他还是个很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他对音乐的作用估价极高,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他把对于音乐的作用,提到了移风易俗的高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而美化。”[4]
  为此,我们让学生欣赏音乐必须有选择,要用好的、健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向上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感召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体验、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联想和想象,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思想只能同思想对话,感情和感情能够深深打动。家乡沦陷在敌寇铁蹄下的人民,怎能不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所动情;没有见过茫茫的沙漠和在风沙中行进的情景,就难于体验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所描绘的草原风光;没有见过白浪滔滔的大海的人,怎能理解德彪西的《海》所展现的音乐画面?当然,悲壮雄伟的作品不会引起轻松愉快的感觉,豪迈的、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决不会使学生产生柔美婉约的感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还可能从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印象,如听到各种舞曲时,就自然地联想到各种舞蹈场面,听到雄壮的进行曲时,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威武抖擞地行进的景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际。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