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印象中的“月光”(1)-音乐
来源:  作者:范琴雯  点击:次  时间:2002-04-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月光》是《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是其作品中最为大众化的一首,因而也是流传、普及最为广泛的一首,是德彪西早期最具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在德彪西早期作品中,由于其受肖邦、格里格的影响,其作品较偏重旋律表现,尽管还带有较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已经显露出作者较强的印象主义特点。这首乐曲对技术上的要求不太高,但飘逸、朦胧、富有变幻的音色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不是仅靠灵巧手指功夫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求演奏者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在演奏中对键盘和踏板进行小心控制、细微的调节。从头到尾如歌的旋律在演奏中采用伸缩速度(rubato),比浪漫派作品更讲究“自发性”和灵活性,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钢琴的声韵必须发自没有琴槌的乐器,轻柔的指触要注入每个音符中,所有的效果的营造都经由细致的踏板运用而获得。”②全曲音响力度上大都在ppp和p之间,这就要求弹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不可虚而含混,演奏就特别要注意从手指到肩膀以及全身的柔和、放松,从而在手指第一关节有一定紧张度的状态下“抚摸键盘”,进行柔和而有控制的慢触键来弹奏。弹奏时要特别注意音符的均匀,只要某个部位有一点点的僵硬、别扭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到似有树林、有大海的黄昏——月亮从远处慢慢升起,左手从一个三度的简单动机到第二小节变为不和谐的二度,渐渐流淌出音乐主题,似乎是月光出来一点以后,就漫射开来,三连音与二连音的转换就像是月光在漫不经心地游走。8小节后又是6小节的不断扩充发展,这类作品演奏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据说肖邦在教授钢琴时常常谈起一种叫做‘懂得弹长音’的技术……我们必须仔细听着长音渐弱下去直至消失的过程,并根据它们来弹好伴奏声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主题线条流畅,不出现煞风景的重音、破句和断句,紧随其后的长音演奏的要更轻,随着长音消失的音量酌情而行。”③然后是12小节的一个优美而更加丰富迷人的插部,似是月色下站在高处远眺所见的“月朦胧,鸟朦胧”之中的苍茫夜色,也像是月亮投影在波光荡漾的水里一片片弥漫开来的景色,这些部分的踏板基本上可以以小节为单位,以营造一种似乎是眼前呈现出的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月下意境。从第26小节开始整个中段情绪逐渐活跃起来,似一阵风吹过的林间,树叶在一阵阵地起伏,也像是月光下的大海开始涨潮,涌起一阵阵的波涛。从第37小节到第40小节是全曲的最高点,出现了短暂的力度为f的高潮部,调性由降D大调转到E大调。第41、42两小节处急速转到Calmato(安静地)出现的乐句,调性又转回原调,经过8小节的过渡逐渐平息下来,渐渐淡去。这一部分的音色和触键上都与前后两段有所不同,需要显得活跃、明朗一些,整个B段的左手琶音要弹奏得很均匀“……演奏是不要按照一般的弹法把它弹成渐强或渐弱,而应该双手完全放松,很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既不上升也不下降。”④跟随右手旋律的情绪需要而采取一种“均匀喷洒出来的水珠”一样的音乐感觉。从第51小节开始是结尾部分,是A段的再现,一切又复归平静,速度要比A段稍慢,音色要更柔和、清淡,力度是全曲中最弱的部分ppp,似是一种依恋,一种回味。
  20年前,笔者曾从电台里收录过日本合成器演奏家斋藤英美用合成器演奏的《月光》。乐曲里充满着不断变幻的朦胧、神秘和飘逸,把月光下的夜色渲染得美轮美奂,而管弦乐队和长笛演奏的《月光》又是那么的轻巧、宁静而温暖,音乐展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深邃意境,很值得我们在弹奏时学习借鉴。
  
  注释:
  ①②陈兆勋 《德彪西的月光》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
  ③江晨《如何学习和演奏印象派作品》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
  ④向乾坤《德彪西钢琴音乐及前奏曲的演奏》 钢琴艺术[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5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