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音乐制作方式的衍变(1)-音乐
来源:  作者:樊鸣雷  点击:次  时间:2002-04-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三、虚拟乐器时代
  
  1996年德国的Steinterg公司开发出了VST技术,即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中文翻译为虚拟工作室技术,核心内容就是充分挖掘软件的使用空间和效果,以计算机+音频卡+软件的模式,替代那些昂贵且不易更新换代的传统硬件设备。其实软件代替硬件的理念很早就已经出现,当时的VSC-88、S-YXG50等软波表合成器,就是Roland公司的SC-88音源和Yamaha公司的MU50音源的软件版,美国SeerSystem公司推出的Reality更是最早提出了软音源的概念。但它们都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用MIDI键盘演奏时声音的延迟问题,每当按下琴键后,要等上近一秒钟的时间才能听到声音,这是根本无法用来演奏和录音的。所以,这类软音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能用来播放MIDI文件。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Steinterg公司,它发明了一种音频驱动形式,能够以小于2ms或者更低的延迟时间传输音频流数据。这就是ASIO驱动,即Audio Streaming Input Output,中文翻译为音频流输入输出。Steinterg公司的音乐工作站系统Cubase SX和它的多媒体工作站系统Nuendo,开始以插件的形式使用虚拟乐器和虚拟效果器,被称为VSTi和VST。
  美国的Cakewalk公司在微软的DirectX接口技术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DXi虚拟乐器和DX虚拟效果器,仍然以插件的形式,在它的音乐工作站软件SONAR中使用。
  瑞典的Propellerheads公司,在2000年12月推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体化音乐工作站软件Reason,它的开发思路是虚拟机架结构,设计理念就是完全的软件代替硬件,创造性地把合成器、采样器、鼓机、调音台、效果器等设备,展现在电脑屏幕上,使人有一种亲切感,仿佛是在使用那些熟悉的硬件设备一样。Reason在经过连续几次大规模的升级后,2005年3月推出的Reason3.0版,在性能上已经成功地超越了硬件设备。
  音乐制作进入了虚拟乐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就是Steinterg公司的Virtualist series系列音源。包括了虚拟钢琴、虚拟吉他手、虚拟贝斯手、虚拟鼓手。它们不仅是单纯的音色采样,甚至还包括演奏法及音乐风格的采样。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在音乐制作的真实性问题上了,它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式,完全可以用来开发我们自己传统的民族器乐音源,这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乐种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卢小旭 汤楠清华大学出版社
  [2]《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颜东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3]《桌面音乐家》(美) David M Rubin 学苑出版社
  [4]《家庭录音大师》(美)Ben Milstead 机械工业出版社
  [5]《MIDI爱好者手册》(台湾)林志杰 学苑出版社
  [6]《新技术革命技术史》哈工大出版社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