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这两者在正确运用呼吸方法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显著标志是:它们在呼吸时的气息控制位置和腹部肌肉发力的方向大不相同。管乐吹奏时摩擦振动嘴唇、簧片、哨嘴、笛孔所需的气息量明显大于摩擦声带发声所需的气息量,尤其是吹奏铜管乐器时要比吹奏木管乐器的呼吸强度更是大得多。可见,铜管乐吹奏时的吸气量和呼气力度就会远远超过声乐歌唱。再者,从作曲的角度看,在通常的情况下,考虑到人的声带和气门经受气息振动的可承受程度毕竟难与铜管乐器所能承受的程度相比,作曲家为管乐吹奏作品所谱的乐句,往往会比给声乐歌唱作品中所谱的乐句要长得多,所以,气息控制的位置也自然要比歌唱时低得多。通常要把气息沉于下腹部(肚脐以下)才能满足吹奏的需要。而声乐歌唱时的呼吸量、呼吸力度和呼吸强度相对比管乐吹奏要小得多,所以歌唱时气息的位置比管乐吹奏时的气息位置要高,通常是在上腹横膈膜周围(肚脐以下),这样的歌唱气息位置才能产生迂回的美妙音色。当然,对声乐歌唱来讲,在歌唱高昂嘹亮和较长的乐句的声乐作品时,气息控制的位置就要相应地移向下腹,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并且能增加、延长呼吸的力度和长度。同样,管乐吹奏者在吹奏歌唱性、抒情性的管乐作品时,只要将气息控制位置上移至横膈膜处就可使声音柔和委婉。
其次,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虽然有许多相同甚至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但是管乐吹奏时腹部肌肉的发力方向与声乐歌唱时的腹部肌肉发力方向无论如何是有根本区别的。比如:管乐吹奏时腹部肌肉是要人为地向外扩张来使吹奏出的声音产生稳定、平衡、持久、有力的音响效果。而声乐歌唱时腹部肌肉发力的方向则是腹腔自然地往内收缩形成压迫力量。声乐歌唱时的呼吸状态犹如手风琴的风箱,即:吸气时用扩张胸、腹腔来充满气息,呼气时则使腹部自然往里收缩将气呼出。当然,腹部还要根据演唱乐曲的音高、长短、力度的需要而相应地运用下沉的力量来与收缩力度形成一种歌唱用的相持力量。但从整体上来讲,声乐歌唱的呼吸毕竟是接近于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比如:歌唱时随着气息的呼出腹部自然下瘪,这种呼吸状态笔者把它称作为“顺呼吸”。而管乐吹奏时的呼吸状态却恰恰相反,即:吸气时同样用扩张胸、腹腔来充满气息,但呼气时腹部的肌肉是要根据演奏乐曲的音高、长短、力度的需要不断地向外做扩张来形成一种管乐吹奏所必需的持久力。这就好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如遇到要搬沉重的东西时要将腹部用力向外扩张来形成一种爆发力的那样。然而在吹奏时虽然气息会不断地流失,而要使这种爆发力延长的唯一方法只有使腹部不断地向外扩张。这种呼吸状态笔者把它称作为“逆呼吸”。有声乐专家称:“学习吹奏管乐的人练习呼吸是为了吹乐器,而学习歌唱的人练习呼吸是为了吹自己。”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学习管乐吹奏的呼吸与学习声乐歌唱呼吸的方法、目的根本不同。原因是:在吹奏管乐器时呼出的气流会受到嘴唇、号嘴、哨嘴、笛头、簧片等发声部件的阻挡而形成一种逆回气流产生胸闷气憋的感觉。因此,在吹奏时只有不断地将气息下沉,使腹部有意识地向外不断地扩张来减缓喉部、胸部的紧张度,这样才能自如地控制运用好气息,让正确的呼吸为成功的吹奏提供保障。反之,有些学生在吹奏训练中心浮气躁,猛吹乐器惹得脸红脖子粗而力不从心,其原因正是在吹奏时没能处理好将气息自然下沉的环节,不仅没有从容自如地让腹部向外扩张,相反,还往里收缩而导致气压集中在胸部和喉部,以致堵塞而得不到舒展。
管乐吹奏与声乐歌唱,呼吸的运作位置大不相同;而两者腹部的发力方向在呼吸方法上又各有千秋,对于在管乐吹奏专业学生的声乐歌唱教学和在声乐歌唱专业学生的管乐教学中,注意调整、运用适合这两门课程特点的呼吸方法,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
管乐专业教师一旦发现健康的学生吹奏出的声音软弱无力时,就应该去注意分析学生在吹奏时是否错用了声乐歌唱的呼吸方法;而声乐专业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歌唱时声音僵硬、爆裂、不集中时,就应该去关注学生是否错用了管乐吹奏的呼吸方法。
同样,管乐吹奏专业的学生和声乐歌唱专业的学生也只有自觉努力地正确认识、掌握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有所不同的呼吸方法,并通过正确而持久的呼吸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实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管乐吹奏和声乐歌唱所要求达到的艺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M].华乐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