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依据幼儿认知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1)-音乐
来源:  作者:刘昕 郭俊彬  点击:次  时间:2002-04-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是对音乐本质的再现,也是对音乐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文章针对幼儿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论述了幼儿钢琴教学不仅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同时还要以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来实施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等环节的教学。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 幼儿 审美教育 认知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早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丰硕成果。在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家长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潮逐年高涨,这就使音乐教育宏观理念的确定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历史,人类对音乐教育功能价值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美学家在相关的论述和评价中表述不尽一致,但其言论都建立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理论基础上,即:通过音乐在审美领域的独特功能,肯定了音乐教育对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因而最终将音乐纳入美育的范畴,成为整个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之初,在我国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换言之,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幸福的情感。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如此,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但其实施过程必须有切实的论据,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发展规律。如果脱离幼儿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音乐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而且会给幼儿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以下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依据幼儿注意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幼儿正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新异刺激吸引,喜欢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的范围较小,稳定性差,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转移。
  针对幼儿注意发展的上述特点,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孩子讲讲有趣的音乐故事,多弹奏一些简单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或他们熟悉的、能够理解的乐曲。幼儿会惊奇地发现音乐当中也有“小白免”和“大灰狼”,也有像“七个小矮人”等生动的形象。这样可以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演奏作品。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聆听和欣赏乐曲的同时布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或问题,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弹奏《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中《火车》一曲时,乐曲前两小节的强奏和最后两小节的弱奏都是模仿火车的鸣笛声,教师在弹奏时,要求幼儿仔细聆听并能够回答火车的远近分别是由音乐的哪段来表现的;再如:在学习弹奏《钟》这首小曲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右手不断重复的分解八度的断奏是否像钟摆的滴答声?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会因枯燥乏味而分散注意力,有助于幼儿更好更快地掌握曲目。
  
  二、依据幼儿感知特点,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一个个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经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由于人的实践经验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幼儿在弹奏钢琴时,听觉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听觉感受性包括:分辨最小声音的绝对感受性和分辨不同声音之间最小差别的差别感受性。比如,教师常常会要求幼儿在弹奏乐曲前先唱会该曲,但有些幼儿对于音高音准的分辨力低于同龄人,教师不宜一味地横向比较或责备幼儿,这种个体差异是十分普遍的。随着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持续作用,幼儿的听觉内感受性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占用一小部分时间把简单的视唱练耳渗透进课堂中,以锻炼幼儿对音高、节奏、音色等的辨别力,逐步锻炼和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每个幼儿都有欣赏音乐、激起情感共鸣的审美需求,教师应区别对待,对听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个别化的要求,使其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