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浅论1934前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1)-音乐
来源:  作者:常晓玲 陈永  点击:次  时间:2002-04-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摘要:文章以1934年作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转折点,认为在此之前的20年中,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蓄势待发的过程。是赵元任在1915年开启了“拿来”行动,但在后来的20年中基本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钢琴创作,而是以声乐创作为主流,这是钢琴音乐发展中的一股“潜流”,它为1934年产生《牧童短笛》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奠定了从技术到文化的深厚基础。

  关键词:钢琴音乐 近现代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通常认为,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创作,是以1934年齐尔品举办“中国风味的钢琴创作征集比赛”这一历史性活动为标志,当时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代表的六首获奖作品脱颖而出。之后,它们成为中国钢琴演奏家们的常备曲目,也是音乐理论研究者们常翻不古的题材。所以,“《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探索阶段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
  对于上述“探索阶段”的探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吸引住我们探寻的目光。因为1934年钢琴创作这块里程碑不是一块“飞来石”,在它之前的20多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一直在经历着不断积累的蓄势过程,而到1934年,因为齐尔品的到来,使其发生了质的裂变。
  
  一、先行者的功绩——赵元任、李叔同对钢琴的工具性“拿来”
  
  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自明代传入中国,其后300年内一直处于深幽和寡的尴尬境地,对封建制度下的中国音乐文化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直到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之交流渐深,一批批留学欧美、日本的新式学人才开始接受这件乐器,用它制乐施教或养性怡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赵元任是第一位写钢琴独奏曲的人,他在1914年、1915年发表了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风气之先。其后几年间,赵元任又先后创作了《偶成》《小朋友进行曲》等钢琴曲。这些作品从形式上讲,构思简单、结构短小,具有钢琴小品性质,但在技巧上并不是十分完美,甚至有许多问题。从题材上看,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投身社会变革的积极姿态,可以说,赵元任是一个在音乐领域里实践新文化思想的先行者、开拓者。他的钢琴音乐创作技巧虽然还不成熟,带有“实验性”,也未使后来者很快实现在这一领域中的“革命性”转变,但他带来了一种多声思维的音乐创作“范型”。这是一种与陌生文明的接触而产生的新的价值标准和阐释方式。
  赵元任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开山之功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但从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综合事实来看,稍早于赵元任的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中所涉及的钢琴音乐思维模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注意的。
  李叔同是一位既有丰厚的国学修养,又具新学进取精神的人,他在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新音乐发展,具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并且能付诸实践。从现有史料来看,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中,利用钢琴的多声性思维,实际上要早于赵元任。他写了部分合唱曲,和一些带有钢琴伴奏的独唱曲,他的几部多声性的音乐作品均创作于1913年前后。如今,从他的歌曲《送别》、合唱曲《春游》《西湖》等几部作品中,我们仍可获得一些他对后世钢琴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的信息。在《送别》和《西湖》两部作品中,均引用了钢琴伴奏。
  我们知道在《送别》和《西湖》两部作品在选用钢琴伴奏的音型上基本相似,主要运用分解及柱式和弦两种形式。这在今天看来是十分简单的伴奏音型,但产生在李叔同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极不寻常的创举,是中国多声音乐的一声“初啼”,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上述事实说明,李叔同、赵元任两位在中国钢琴音乐大厦的建设之中,确实有着一砖一石的奠基之功。
  
  二、一股潜流——20年代赵元任、青主等的艺术歌曲创作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2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线基本上潜伏于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之中,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中卓有建树者当推赵元任、青主和萧友梅。他们在创作艺术歌曲中对钢琴伴奏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方面,对于30年代的钢琴音乐的质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代表作,主要有: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萧友梅的《问》《南飞雁之语》等。这些作品,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用西洋的和声、织体等技术手段,实现诗乐结合,表现写意性的中国音乐神韵,从而为1934年的独立性钢琴作品提供了实践性的例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讨论诗乐问题,并非远离中国钢琴音乐内容的主旨。因为齐尔品1934年在“征集”活动中获奖的钢琴作品来看,作曲家们刻意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和简洁的曲式结构,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以诗一般的音乐语言来体现生动的人间情怀,如贺绿汀的《摇篮曲》,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便是。弹奏这些作品,使你感到一种东方神韵的诗意扑面而来,它们有如一幅幅生动的写意画,令你如梦如醉。对于这一突出的创作审美取向,笔者认为它决非一时之异峰突起,而是经过了20年代诸多艺术歌曲创作的砥砺和铺垫过程。从赵元任、青主等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我们已看到了中国钢琴音乐汩汩涌动的潜流。
  下文重点讨论赵元任和青主的创作:
  (一)实验主义的探索者赵元任。赵元任自1914—1919写了几首小型的钢琴作品之后,完全转入歌曲写作。这一转变的缘由值得探索,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此。20年代是他音乐创作的一个高潮期。1927年他将几年来创作的14首歌曲整理成一册《新诗歌集》,其中大多是以刘半农、胡适和徐志摩等人的新诗为歌词,词乐相得益彰,融凝成为形象鲜明、立意新颖、情景交融的抒情性艺术歌曲。
  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用他那科学的精神和敏锐的乐感,在创作中有意识地从西方和声语言和钢琴音乐织体,通过多声音乐来表现中国诗词吟唱的韵律美感,并且自认为是在进行“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实验”。今天看来,他的“实验”不单是在和声方面,而在从和声到织体两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歌曲《也是微云》后半部分,曲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小和弦、减七和弦、变化音和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歌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同时,运用富于动力性的柱式和弦伴奏织体,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愫。在赵元任的另一首作品《海韵》中,钢琴伴奏音乐不仅起到为歌唱伴奏的作用,还成为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艺术成分。如其中的连接段,在长达22小节的钢琴间奏音乐中,作者充分调动了半音阶进行、转调、三连音、分解音型等多种音乐技术手段,描述那位渴望自由的少女,在风浪汹涌的海边,蹉跎徘徊的动人景象。可见,曲作者以高超的作曲技术来表现复杂多变的音乐形象,已远远高于他在“五四”以前创作的钢琴小品的程度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