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歌曲钢琴弹奏”与伴奏教学(1)-音乐
来源:  作者:马颂民  点击:次  时间:2002-04-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这件事引起我对高师钢琴伴奏教学的另一想法,即在伴奏教学中,应重视音响(像)教材的积累。如把教师、学生平时重要的编配伴奏成果录成磁带或录像带,事后加以总结、分析,对照音响(像)教材研究伴奏织体的规律。只有经常让学生和教师听到、看到自己编配、演奏的成果,方可找到自己配弹伴奏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积累经验、树立起编创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成功的伴奏教学改革经验。
  在多年的高师教学中,我常看到一些学生在演唱会、音乐会上所弹的中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方法、伴奏层次还颇具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是一到毕业实习或工作中,当他们所面对校园歌曲体裁,为这一类曲式短小的中小学生齐唱、合唱歌曲配伴奏时,我们的准音乐教师们就显得编配技法过于陈旧、单调、乏味,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简单的歌曲钢琴弹奏。什么“弹伴奏,套织体;弹旋律,踩踏板;顺着弹,别停拍;选和弦,不是大三就小三”等等口诀,似乎就成了中小学校园歌曲伴奏编配的唯一法则。为此,我在钢琴伴奏编配教学中,要求学生把选择中外少儿歌曲配伴奏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体裁的歌曲钢琴伴奏编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鼓励学生们多用变化来重复歌曲主旋律的伴奏形式,选择具有创造性、艺术性较强的钢琴织体为少儿歌曲配伴奏。在我的指导下,许多学生的伴奏习作还陆续发表在中国音协主办的《儿童音乐》期刊“五线谱之页”栏目上。这说明高师大学生是具有一定创作潜质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培养他们的创作意识。
  
  三、转变教育观念、完善伴奏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伴奏教学已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大家初步认识到没有人声旋律的歌曲钢琴弹奏,实质上就是“对空伴奏”,这种伴奏形式强调的是重弹轻伴,与正规的伴奏教学相差甚远。为此,在1998年由教育部主办、华南师大承办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基本功比赛”中,一些院校的学生就能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展示伴奏教学成果,这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当然,高师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已被大家所认同。但是,“高师钢琴伴奏可以说是一个操作层面的名词,作为一个学术层面上的名词应叫做钢琴艺术指导,这样的正名意味着一个学科的成熟”。①它充分体现出高师新型的学科思想,而不只是单一的职业技能教育。我认为,就高师职业技能教育来说,首先应强调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其次,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演唱技巧之外,还应加强学生移调、视奏(唱)、合奏(唱)等能力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的音乐理论、钢琴弹奏和演唱技能等达到相当水准后,我们的“有声”键盘和声练习才显得更加充实、实用。
  就我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增加键盘和声与人声演唱的钢琴伴奏织体习题型,即自弹自唱或我弹他唱的键盘伴奏习题型,否则,学生得到的只是单一层面上的钢琴织体音响。这不利于学生编配伴奏和伴奏听觉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高师伴奏教学、考试中废止这类没有主唱歌曲旋律的钢琴织体弹奏。如果伴奏教学只是为了要求学生掌握钢琴织体的多样性,那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一歌多型”的编配方法。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器乐伴奏的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器乐曲曲式结构较多样化,而且篇幅也较长,一般编配者很少能用一两种伴奏织体形式完成。这样就逼迫编配者非得多学几手才行,尤其是对复调体钢琴伴奏织体的研究。如学生能将巴赫复调创作技法合理地运用于歌曲、器乐钢琴伴奏中,该是多么具有创造性啊!
  “歌曲钢琴伴奏”是多声艺术、听觉艺术、合作表演艺术。音响(像)对于伴奏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保证音乐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高师除加强伴奏教材的研究与推广外,应重视师生即兴伴奏(速成伴奏)音响(像)教材的积累与交流。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组织各类音乐学院、文艺团体和艺术师范院校的师生共同开发、出版一大批具有教学价值的“一歌多型”的钢琴伴奏音响、音像教材,以填补高师伴奏教学改革的空白。
  
  注释:
  ①摘自文化部教科司戴嘉仿副司长在1998年“全国钢琴艺术指导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相西源著《全国钢琴艺术指导研讨会综述》,原载于《人民音乐》,1999年第3期
  [2]杨燕迪著《艺术歌曲创作漫谈》,原载于《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