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感悟生成性音乐教学的真谛(1)-音乐
来源:  作者:邢海燕  点击:次  时间:2002-04-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音乐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它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所不同的是生成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只做一些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如何要等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现。例如在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天鹅》与《四小天鹅》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特长,首先分成了三组:情节创设组、表演创设组、音源创设组。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围绕音乐展开自由的创设活动。在随着音乐对情景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同学们完全自然地融入到了自己创设的情景中,投入到了音乐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中。此时,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讲述,同学们忘情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肢体表演和心灵感受与音乐直接对话。
  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同时,对音乐的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只是一些知识点,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分析、总结,不但对音乐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还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生成的,这些能力的生成,不是单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获得的。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影响生成的因素
  
  1.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生成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师科学的分析,灵活的引导。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现有实际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除了课前的一些了解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他们的整体发展特点及个性差异。而且这时观察到的情况是学生最真实的情况,也是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同时,有心的教师还会在课后反思中,仔细分析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从中探寻一些共性的,普遍的东西,来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2.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及同学间的交往互动。通过交往,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的交往不仅有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单向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往,不仅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每个学生在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时也向别人发出信息。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向也是不固定的,整个课堂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交往过程,而是一种多向的动态的交往过程。
  
  3.教师对情境的调控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情境进行一定的调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些必备的道具或材料。如还是在《四小天鹅》欣赏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听完乐曲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硬纸板、彩笔、水瓶、剪刀、电光纸、橡皮筋、彩旗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特定情境,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在表现音乐情景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思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