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同时,对音乐的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只是一些知识点,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分析、总结,不但对音乐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还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生成的,这些能力的生成,不是单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获得的。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影响生成的因素
1.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生成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师科学的分析,灵活的引导。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现有实际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除了课前的一些了解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他们的整体发展特点及个性差异。而且这时观察到的情况是学生最真实的情况,也是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同时,有心的教师还会在课后反思中,仔细分析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从中探寻一些共性的,普遍的东西,来指导日后的教学工作。
2.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及同学间的交往互动。通过交往,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的交往不仅有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单向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往,不仅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每个学生在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时也向别人发出信息。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向也是不固定的,整个课堂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交往过程,而是一种多向的动态的交往过程。
3.教师对情境的调控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情境进行一定的调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些必备的道具或材料。如还是在《四小天鹅》欣赏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听完乐曲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硬纸板、彩笔、水瓶、剪刀、电光纸、橡皮筋、彩旗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特定情境,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在表现音乐情景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