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播、储存、聆听与分享的方式产生剧变,除了肇因于突如其来的技术创新,更多的还是延续长期以来的技术与社会变迁轨迹。回顾历史,这种因技术而改变的音乐传播生态,在过去的100年间一直不断地出现,并且不难看清诸多转折的意义。
1.音乐与大众
继爱迪生留声机的发明之后,无线电广播的出现,第一次将音乐带入了全新的大众时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国家力量在其后发挥支撑作用,于是,主要工业国家收音机的普及率急速上升。广播电台蓬勃发展,无线电塔的铺设,无线电广播的发展成就,使得大众透过无线电广播,第一次能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享受到大量的音乐与广播内容,让原本没有机会接触到音乐的人获得与世界共同发生关系的机会。在世界经济大恐慌时代,无线电广播更扮演着抚慰大众的媒介角色,与广播剧和歌舞音乐一起,成为20世纪中叶前温暖人心的重要象征。突飞猛进的新技术让音乐传达给听众的方式不断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实时的电台转播以及录音音乐开始影响广大的听众。好几个国家的广播电台相继成立专门为实时转播的管弦乐队,美国著名的NBC交响乐团就属此类。通过录音带、收音机和电视等媒介,家庭的起居室成了新的“音乐厅”,与以前相比较,新技术的发展,除了导致可能接触的音乐范围极大地扩展,还给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听众。通过电视、实况的音乐演出,不仅能聆听还能看到场景。录音音乐文库不仅包括熟悉的古典主义音乐,还有文艺复兴、早期巴洛克、非西方音乐,这些不为很多人所知的音乐录音随同LP唱片(慢精密纹唱片)的出现而被听众所闻。
2.新音乐载体
LP唱片(Long-Playing Record,LP)的发明,对于需要长时间收录的某些类型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莫大的助益,同时也让流行音乐收录的曲目扩大,成为流行音乐工业发展“专辑概念”的物质基础。
随身听(Walkman)与卡式录音带的发明,进一步将半导体科技应用在广泛的音乐装置之上,让大量配置电晶体的随身听与床头音响风行全世界。作为真正进一步解放音乐能量的发明,随身听成为近代第一个让音乐充分个人化的发明,它让崇尚自由的年轻人可以自由地摆脱限制(留声机与无线电广播设备所依附的社会单位)而接触音乐,把音乐载体的体积变小,以电池作为电力来源的随身装置播放,卡式录音带则让音乐真正变成可外出携带的娱乐。在发明出现的同时,配合着战后婴儿潮时代进入青春期,所开展的全球性的青年新文化运动,让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核心主题,大学也成为年轻人频繁交换资讯的重要空间,使个性化的音乐设备成为近四十年全世界最畅销的热门商品之一。
由于半导体镭射读取技术大量应用,全新的高传真音响光学针头造就了CD唱盘的盛行,数位录音的音乐在播放时音质更佳,保存期更久,明显摆脱过去传统唱盘的物理限制。镭射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新商品的应用,它更带动了整个音乐工业的文艺复兴,许多长度超过60分钟的古典乐曲从此不需要中断分节。而许多在早期的爵士音乐或Pock和Roll录音,更因为镭射光学技术的进步,重新处理后以新版本问世。由于廉价电晶体音乐播放装置、卡式录音带加上CD技术,听众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音乐。
Midi问世发展之后,在键盘上可以弹出任何想要的音色,从西洋小提琴到印尼甘美郎(Gamelan)这些音色都被一个数位的标准操控介面统一了。当数位化技术开始应用在音乐的制作与播放上,就已经埋下“毁灭式创新”的基础。随着网络宽频的不断扩增,以及每单位储存容量越来越低廉,音乐的数位化传递成本不断下降。之前如果运用56K数据机连接网际网络,下载一首6分钟的MP3歌曲,需要半小时,而现在利用广泛的宽频网络,却可以在30秒到1分钟内完成。光学读写技术的应用,造就了音乐工业的兴盛,如今威力更盛,但角色却扭转成为打击音乐工业的力量:廉价的CD烧录装置,配合廉价的CD碟片,让复制音乐这件事从工厂走入寻常宿舍,让过去只有专业工程师才能从事的技术活动,变为任何人都能玩耍的次文化。[5]
三、 科技与未来音乐
在过往的100年内,音乐从资产阶级的客厅走入寻常家庭,再作为社会重要基础单位的家庭,走入每个人带往街头的口袋当中,如今音乐从街头进一步走入电子世界,流动性与自由度更高。回首过去一世纪以来,大概每隔20年,就会出现一次剧烈的变化,颠覆整个游戏规则,也重新塑造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音乐所依附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的不断拓展,从家庭(留声机)到个人(随身听),再从个人到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群体(MP3与网络分享机制);但不变的脉络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化力量其实是被不断地强化。众多串联网站与个人储存空间的虚拟音乐分享软件,正是这种个人化力量的极致化展示,透过网际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音乐发行体系中的一环,甚至可以是广播电台。
获得音乐的方法从拥有到接取,是触发这个变动时期的首要核心。在过去的100年间,不管技术如何变化,当音乐变成大众消费品,购买音乐的方式不外乎购买音乐所依附的载体,如今这个模式正在转移,本世纪应该就是由旧至新的巨幅变动期。世界热门的新电子商品iPod, 它所带来的惊人冲击是其运营的模式。透过iPod的软件iTune, 使用者可以在电脑网站购买并下载各式各样的音乐单曲,储存在自己的电脑中,甚至可以转移到其他载体中。与此同时,能够与iPod互相竞争的其他平台也会出现。
音乐与电信的缔结,使得接取的方式从有线到无线,是给这个变动时期带来更大改变的重要趋势。带来剧烈冲击的是运用无线网络宽频标准,实现无线网络的真正宽频化。全世界的电信业势必进入新的消长阶段,对于终端使用者而言,意义在于未来口袋里装的数位音乐设备,不管是单独存在的储存播放系统,或者依着于移动电话上的音乐播放装置,都可以透过无线宽频网络只需十几秒便可下载一首完整的歌曲。从拥有到接取,从有线到无线,改变的不止是听众获得音乐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听众对于音乐的认知。在未来,听众认识音乐创作者的方式,可能是透过购买相关的文化产品,或经由单一的歌曲来决定喜好。[6]
20世纪的音乐在经历了“多元选择”之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到了“自由深渊”当中,于是,当“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整体原则或者具体手法,一旦再成为新的传统的时候怎么办?也许,就像意大利作曲家诺诺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所命名的那样:没有路,只有走。如果把2001年视为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20年间,我们会看到更多旧规则的瓦解,以及各方势力尝试建立新规则的斗争。音乐风格在未来面向一切可能发展,未来音乐的创作者和工作者,一定要是个“幻想家”,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需要具备的条件。网际网络与数位音乐的风潮,不是第一个大幅改变音乐制作与传播模式的新势力,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2][3](美)罗杰·卡曼著,徐德译《音乐课》[M].海南出版社,2004
[4]张法《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6]林义凯《迎接下一轮音乐黄金时代的备忘录》网络与书编辑部《音乐事情》[M].现代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