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浅谈把地方民歌演唱风格引入民族声乐教学(1)-音乐
来源:  作者:卫晓琼  点击:次  时间:2002-04-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对于在音乐院校内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说,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汉族各地区和各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唱特点,以便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个较坚实的基础。其中各种民歌的学习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中,首先必须从学唱入手,尽量做到对各地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等等,而这些则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作为教师,怎么让学生掌握这一种民歌的演唱风格,并与我们现在所学的发声方法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以鄂西土家族山歌的演唱风格为例,对一位不懂湖北方言的学生来说,演唱鄂西山歌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从方言入手,将会大大减轻这种学唱的难度。因为许多民歌中方言的发音特点,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旋律的进行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有了这一基础,教师再将鄂西山歌中独特的润腔方式例如“衬字”的演唱特点、“哇哇”腔的特点、“长音行腔中的装饰”“下滑音”的特点等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讲解和提示,这样学生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并有效地掌握鄂西山歌风格。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到山歌的产生地去亲自聆听山歌手的演唱,如果有可能,聆听一些质量无误的、真正地道的录音也是可行的。只有这样体会原汤原汁的风格,获得实际感受,才是学习和研究民间歌唱艺术的最佳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向民间歌手学习,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民族声乐观念。不要以为民间唱法就是用“大白声”“喊着唱”,或以为民间歌唱没有方法,没有理论。民间歌唱艺术毕竟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样式,它没有经过打磨和加工,对我们民间歌唱艺术而言,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也自然应有一个选择、提炼的过程。然而,其中闪光的东西,最为宝贵的东西就是它那丰富多彩的“个性”。像著名的彝族民间歌唱家白秀珍,她的演唱特点和发声技巧,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我们学习民间艺人的演唱风格及其特点,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同的演唱风格是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而且风格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及文化交流与发展而不断变化,也随着歌唱曲目的不同和歌唱者的个性特征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习民间艺人的艺术成果,不经过消化吸收、整理加工,而生硬照搬到自己的演唱艺术中,观众是难以理解接受的。也就是说,如果仅有对传统的继承,而无一定创造性的劳动,绝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当然尽管在我们专业音乐圈内,人们都以为发声方法是歌唱艺术的全部,特别是对于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假如没有民族语言,也就没有民族风格;没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没有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情感、心理、愿望的把握,同样也没有办法表现出民族风格。因此,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民族风格特点的把握,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作为专业歌唱家,要深入民间,把握民间音乐的歌唱风格特点,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长期地、持久地与民间音乐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再有效结合我们掌握的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并精心设计辅助的形体表演,这样才能把歌唱的语言、感情、风格、方法和形体表演融为一体,使我们民族声乐歌坛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周耘《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艺术研究》,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4期。
  [2]刘长瑜《海南彝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初探》,《黄钟》2001年第3期,第89页。
  [3]魏占河《山东民歌演唱漫议》,《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第62页。
  [4]秦露《重庆民歌衬词韵母的音色与音乐的关系》,《黄钟》2000年第3期,第77页。
  [5]李强《湖南怀化罗子山高腔号子浅析》,《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第38页。
  [6]周友金《鄂西高腔山歌演唱风格初探》,《黄钟》1997年第2期,第44页。
  [7]李万进《鄂西高腔演唱技法研究》,《黄钟》1997年第2期,第38页。
  [8]袁东艳《鄂西高腔山歌唱法研究》,《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第101页。
  [9]周方跃《鄂西特性三音歌的唱法》,《黄钟》2001年第4期,第25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