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女高音歌唱共鸣色彩探析(1)-音乐
来源:  作者:侯文杰  点击:次  时间:2002-04-2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歌唱共鸣是声乐训练及歌唱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地运用共鸣色彩调节机能,是实现歌唱音色审美效应的重要手段。美声唱法所造就的优美、辉煌的人声音响效果和它或“纤细”或“深沉”,或“明”或“暗”等声音色彩的变化,正是歌唱者科学有效地调节共鸣的技术体现。那么,什么是美声唱法所要展示的色彩?怎样才能做到符合美声唱法审美标准的共鸣效果?其中蕴含怎样的技术缘由?女高音应如何认识自身歌唱共鸣色彩的价值?现就上述问题浅析如下:
  
  一、歌唱共鸣色彩调节的本质及其科学依据
  
  现代嗓音科学研究证实,人声的发音现象属于声学中的“簧管偶组”发声原理①。人的声带因气流冲动而产生声波,如“簧”的发声,是声源,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而扩大音量,改变音色,即产生“共鸣”,则要靠两个被看做“管”的共鸣腔协调工作来发生作用。其一,是指喉室以上喉前庭一带至会厌与咽后壁构咸的管状部位,称为“基音共鸣管”。它不仅配合声带,决定声音的音高,而且可以产生振动频率为2800—3200HZ的高频共振峰,是决定声音具有金属音色和穿透力的关键所在;另一管是指舌后部整个咽腔构成的管道,以及它向上可以对接的鼻咽腔、鼻腔,向前可连接口咽喇叭,其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泛音共鸣,产生包括高频共振峰牙口低频共振峰在内的数个共振峰②,对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产生重要作用,称之为“泛音共鸣管”。在创造完美的歌唱音响效果的过程中,“基音管”和“泛音管”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即所谓“两管共鸣”。这一论断揭示了歌唱共鸣的基本原理及其本质。
  由于人声乐器的肉体质地和特殊构造,较通常的簧管乐器有所不同,在运用调节声音共鸣方面的可行性、技术性上也就复杂得多。首先,人声乐器的“簧”——声带,可因其质地不同,长短、宽窄、厚薄的机能变化、张力变化及整体振动、边缘振动、上下振动、左右摆动等振动方式的变化,发出高低不同、音质不同的音,因而在源头上影响着声音的质量和色彩。其次,从“管”的运用,即共鸣腔两管机能的变化调节,更是在共鸣的作用上,极大地决定着声音的色彩。
  1.“基音管”。不仅可以通过缩短伸长来配合声带调节发出不同的音,而且调节“基音管”的形状及各部位状态也会引起音质、音色上的显著改变。“基音管”肌肉组织结实站定质地坚实时,声音就会结实,有金属音色,具有穿透力。反之,声音则会相对虚弱,缺乏质感;在肌肉能力坚定的基础上,将“基音管”适当调细,声音音质会相对明亮清澈。反之,声音则会表现得相对宽厚柔和。同时,“基音管”上端出口即会厌,在发声时的形态及打开程度,也大大影响着“基音管”的发音效率。当会厌呈管状并恰当打开,与咽后壁相对应形成良好的管,“基音管”效率就比较高,声音就通透、响亮、传远。而相反,会厌卷起及打开不够,角度与咽后壁未能形成开放的管口,就会降低“基音管”的效率。
  2.“泛音管”。声音自“基音管”发出后,在未从口透出之前,每个音都必须精密地调准泛音共鸣量来配合音色的变化要求。通过对“泛音管”长短、形状的调节,及其不同部位的选择性运用,可以引起歌唱的音质、音色、音量等共鸣效果及共鸣色彩的亮暗、厚薄的显著变化。其中,咽腔是最重要的共鸣腔,它最靠近喉,对音质、音色具有最先、也最有力的影响:其上达鼻腔的部分在作用上像是一个“倒悬的瓶口”,由鼻咽后壁与软腭共同相对形成,当气流和声流掠过这个倒悬瓶口,会产生效率较高的共鸣,就是常说的“头腔共鸣”;因腔向前延伸的口咽喇叭,它的形状和开合度的变化及口咽共同做型来形成母音色彩等功能,都关系到泛音共鸣的声音色彩;软腭向前的口腔部位是共鸣腔最外端的传声喇叭。加西亚总结咽腔与口腔的关系说:“应当认为歌手真正的嘴是咽……”因为音色是由咽引出来的,面部的嘴不过是嗓音通过的门而已,但如果这个门打开得不够充分,音响就不能自如流出”③。胸腔共鸣,经证实,胸部的肺和气管在发声过程中参与的振动并不多。事实是,当咽部调节为较宽大时,强化了的嗓音中的较低分音,便会出现圆润饱满的音色。当歌唱者认为“加胸部共鸣”时,实际上是做了较深的咽腔共振的重声区。另外,通过下降喉头的办法将共鸣腔引长,也可增加低频泛音的有效办法。
  由此可见,人声乐器内部的“基音管”与“泛音管”为塑造良好共鸣效果,发挥着独具意义且又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两管”的机能及工作状态,掌握它们在实践中的运动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二、女高音调节高频共鸣音色的重要意义
  
  传统美声唱法中,女高音是常见的声种类型。她音色甜美柔和,以中音区和高音区为主要声区,尤以高音区见长。演唱中,真假声结合,头腔共鸣光彩、华丽,极富感染力。二十世纪,歌坛中涌现出许多造诣深厚的女高音歌唱家,如:卡拉斯、安琪乐斯、苔芭尔蒂、施瓦茨科普芙、萨瑟兰、费蕾尼、卡芭耶、卡娜娃……她们的声音具有圆润、华丽、柔韧、结实的一流音质,她们精细、缜密地把握自己声音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自己的噪声表现不同要求的作品。她们的声音里,既有抒情女高音的明亮、圆润、清澈、醇美,又有戏剧女高音的淳厚、结实、辉煌、金属般的质感,还有花腔女高音的纤细、华丽、玲珑、婉转。强音发自肺腑,掷地有声,辉煌高亢飞凌于交响乐队之上,被喻为“银色的长笛”;弱音控制细腻、微妙,细若游丝,余音缥缈,如“绸子的细丝”“天鹅绒的声音”④。她们的声音中丰满的音响和丰富的色彩,给人以听觉上的极大满足。
  在对这些声音作比较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优秀女高音都具有一种明亮、光彩、穿透力极强的声音特质,而且不管是何种类型,从轻到重,从抒情到戏剧,无一例外具有这种色彩上的共性。正是这种色彩,使声音具有动人的美感,成为女高音声音的灵魂,也是检验女高音声音优劣的重要依据。经声学实验证实,这种色彩是源于振动频率在2800---3200HZ的高频率共鸣⑤嗓音科学研究者用特殊的方法实验发现,当咽部调节作管状并调细到一定程度时,声音中就会有这种高频率共鸣的音色。美声唱法的歌唱中所以高音带有金属般音色的“头声”,也正是咽部调节成细而小的管状共鸣腔而完成的⑥。事实上,不仅在高音,在中音区,这个细小的咽部共鸣腔同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在高音中,由于头腔共鸣的配合,听起来声音效果更为明显。
  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基音管的共鸣而增强高频色彩呢?其一,良好的声源性能是非常重要的,有效训练调节声带的缩短、变薄、提高张力等伸缩性能,并调节良好的声门闭合状态,避免漏气,均匀振动。其二,训练敏锐的咽部做管的能力,使整个咽腔都“结实而站定”,形成反射性较强的管壁,同时充分开启软腭以上鼻咽腔的共鸣感觉。其三,建立上至鼻咽腔、下至胸腔的通畅开放的共鸣声道,对高频共鸣形成有效支持。
  
  三、女高音高低频共鸣的比例问题
  
  巴塞洛缪在对声音共鸣的研究中曾指出:“一个优秀的嗓音必须同时具有2800—3200赫兹的高共振峰和400—800赫兹的低共振峰,突出这两种共振峰的嗓音听起来既明亮又圆润”。⑦可见,高低频共鸣的融合是形成声音良好发声效果的关键,同时,二者在声音中融合的比例,最终决定声音的色彩。当然,不同声部的声音,在这个比例上会有不同侧重,即:高音声部强调突出高频共鸣,低音声部强调突出低频共鸣,其中均有度可循。对女高音而言,加强高频共鸣的同时,通过调节高低频共鸣比例来适应不同作品的演唱要求,这也常常是歌唱者在嗓音使用上形成个人风格和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