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1)-音乐
来源:  作者:贾春雷  点击:次  时间:2002-04-2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声乐训练中歌唱的咬字,发音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是一切发生技巧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正确处理字和声的关系,是传“情”的重要保证。必须从咬字吐词的正确清晰出发,要求发声的圆润优美,才能在演唱中解决“字”与“声”“情”三者的矛盾,做到“字”“声”“情”三者结合。如果歌唱者在演唱中片面去追求发声的优美和情绪的培养而忽视咬清字音,就会使人听不清词意,妨碍歌曲的内容表达,减弱歌唱的艺术感染力。
  在演唱中,为了深化作品,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还要运用多种变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把字唱活唱美,使歌唱者能把自己的情感按照歌曲的内容抒发得淋漓尽致,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注重情感交流与声乐演唱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作品内容、语言、咬字、吐字上培养歌唱者的情感外,还要注重主体与演唱合作体及观众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与伴奏者的内心沟通。从听音、悟情中去体察伴奏者的内心感受。同时要求伴奏者通过其伴奏声来传递自己的体验,反过来,伴奏者又从歌唱者的歌声中悟到歌唱者的情感的语气、语调,来补充自身的情感养料。这种情形下的歌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默契交融必然会产生情绪共鸣。歌唱者就能把自己演唱的作品表达得完整,感染听众。
  歌唱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在教室演唱和在有观众的情形下演唱的状态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观众的存在,干扰了他的注意力,破坏了原本歌唱者的发声状态。因此,我们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在当众的情形下,平静自如,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谐调和控制,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加以调整,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去,去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此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在演唱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自身的创作信念和创作热情。面对观众期待兴奋的眼神,歌唱者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好,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热烈感染人。这无疑能使歌唱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得更加完整,更能大大地调动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中注意学生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对歌唱作品做到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生活中去,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萍《试析声乐教学中的乐感之培养》,艺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王岩淑《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