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朗诵对歌唱声音的启示(1)-音乐
来源:  作者:葛春先  点击:次  时间:2002-04-2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这是一首抒情优美、恬静婉转又略有感慨伤感的歌曲。歌词意境清远脱俗,颇具风韵,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留春、惜春的淡淡叹惋。旋律委婉质朴,与诗句结合贴切,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在中弱与很弱之间,前半部分带有喜晴的感觉,后半部分反复咏唱最后的两句诗,在音区、力度上作变化,把诗人为花木担忧感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唱时,一般不存在发声困难,但声音色彩上较难把握,要求声音线条含蓄柔和,半声演唱,头声较多,给人一种宁静、朦胧的美感。朗诵时,高低急缓恰当的语势、语速,明暗适中的音调色彩,虚实相间的用声,能充分帮助演唱者体会那美好的意境,感悟那柔和细腻的情感。旋律第三句在第二句的结束音上提高了八度,很容易使演唱者气息控制不好而改变自然的歌唱状态,声音发虚或发紧。应多体会朗诵此句时那种稍急的语速,渐强的力度,较明较实的声音色彩,着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气脉一贯,用连贯的语势将其表现出来。第四句诵时下行缓慢的语音态势,充满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与旋律情绪一致。朗诵比歌唱更容易体会正确的发声方法还在于:1.歌唱时从—个音高到另—音高,必须连贯的跳跃,一音唱毕,再唱一音,越过间隔,如爬梯子。朗诵则可以从—个音高溜滑至另—音高,一路滑去,音音相连,不见间隔,如走斜坡,既与歌唱中声音的连贯相符,又易于做到。2.歌唱时,高{氏疾徐,行止吞吐,一板—眼,必须准确合谱,不得走调离谱,任意发挥,朗诵虽也有一定的声调,但无须像歌唱那样拖音耍腔。

  参考文献:
  [1]沈祥源著《文艺音韵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
  [2]洪深著《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0
  [3]李红岩著《诗歌朗诵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4]王宇红著《朗读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5]何绍甲著《汉语歌词规律初探》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
  [6]杜丽华著《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9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