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论音乐教师审美情感的培养(1)-音乐
来源:  作者:赵 岩  点击:次  时间:2002-04-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不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同一领域的知识就更不用说了。在相同的专业里我们的交流是学习,而不同的专业之间的交流也是学习。有一种思想的误区就是学哪门专业就得钻在这门专业里,不问“世事”,认为这样才“专”,这样才能学好自己的专业。对于音乐来说,情感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所以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而且也会使我们的音乐表现呈现多样化而不拘一格。
  以上所说的是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其实不论专业是否相同,他们之间的交流都应该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积极与国际音乐相接触,了解最新的音乐动态,不断为自己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情感注入新鲜的空气,使自身能在与各个层面的音乐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交流,不论其形式怎样,都会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我们的学习乃至创作。但是这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被我们觉察的过程,因此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交流在我们的学习中被忽视的原因。其实交流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它会让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音乐,丰富自己的情感,使我们的思维向创造性和全面性发展。
  
  三、关于师范专业的教学
  
  我国的师范类教育起步很早,对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院校来说,从来都是分得细且又分得早,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小的时候就选定了专业,加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偏科教学问题突出,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在不断地对音乐师范产生影响,所以从学校毕业的“一专不多能”的学生面对一堂音乐课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音乐师范的毕业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这是人才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
  我认为引起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校的教学模式的误区,尤其在专业音乐学院中办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习惯于强调技能学科培养模式,像培养专业表演人才一样来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只重视主修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培养一个合格教师的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是学生方面,在学生的思想里,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有的素质和全面的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明知自己会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但又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第三,社会的观点困扰着学生,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他们灌输“技能至上”的思想,孩子小的时候是在“威逼利诱”下学习,慢慢地长大了,这种学习在固定的教育模式之下又咸了一种毫无目的习惯,只管学专业的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
  国内所培养的是钢琴家,国外所培养的是音乐家,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并学习。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他有一句名言:“一个歌唱教师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在整整30年的工作中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可见,由于教师的原因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音乐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
  音乐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不仅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参与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所以,提高审美情感修养应该成为音乐教师进修的课题之一。
  形成一个人正确、科学教育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常大量地聆听中外优秀名曲。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音响与情感联系“内在图式”的经验积累,这种审美经验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评价音乐的依据。一个人大脑中贮存音乐信息量的多寡是音乐修养的标志之一。二是学习和掌握扎实的音乐技能技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应必须具备以下一些专业能力:识谱和听音能力,歌唱的能力,键盘乐器演奏能力,指挥能力;学会一至两种乐器。三是扩大音乐知识及其他知识领域。音乐审美活动主要依存于对流动音乐音响的直觉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所参与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却包含着浓厚的理智因素。音乐审美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理性思维能力和水平。因此,扩大音乐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四是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无论是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还是欣赏音乐,都取决于是否占有生活。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不参与一切社会生活实践,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那么不仅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也不会具有良好的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是提高审美修养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音乐教师提高审美情感修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音乐教师应谦虚好学,自觉发奋,激励自己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注释:
  ①[苏]A索哈尔《音乐社会学》第105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美育》1988年第6期。
  ③[中]蔡元培《—九○○年以来教育之进步》(1915)载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苏]阿尔扎玛诺夫《复调音乐讲座》。
  ⑤[M]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