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影响力无处不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娱乐身心……同时它又是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现。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音乐从来都是感情的体现,为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寻求发展,音乐教育便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也在逐渐地完善。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它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索哈尔说:“人类全部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哪一社会、哪一社会组,甚至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①可见,音乐在客观上是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说人类有着对音乐的需求。霍姆林斯基也提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育人,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所培养的审美情感,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出高尚、完美的人。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相当早,但由于各个时期的历史原因的限制,发展缓慢,音乐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音乐教师的技术与审美情感
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技术上和音乐上的积累。技术是表现音乐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技术,即使有再好的音乐思考也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只有解决了技术问题,在表现音乐时才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尽情地倾泄自己的情感。
严格地进行技术上的基础训练,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大都重视技术训练,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来,那就是技术与审美、情感孰轻孰重的问题。
蔡元培先生说:“近世之趋势,在实利主义,然不可不济以世界观及美感之教育”。③“今日学校中,虽亦有音乐、图画,然而美感教育,何在是非”。阿尔扎玛诺夫也告诉我们“当艺术性和练习规则有冲突时,以艺术性为重”。④由此可见,技术的训练和审美并不能被画上等号。因此,对于审美的培养就异常重要。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同时又是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活动。下面要谈及的是音乐情感问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来源多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在分析、表现音乐时自己的内心情感,它不仅包括对作品及作者时代的了解,而且还有学生在表现音乐时的内心体验。二是教师在给学生示范和教授的过程中,间接地传达给学生的情感,它包括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包括通过教学方法而感染学生的情感,这里就不仅仅是音乐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仰慕的感情。
音乐教师重视技术高于重视审美的现象就是审美情感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的体现,而审美教育不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求:一是最基础的,就是人文学科修养的不足,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提高技能,却没有重视基础教育对专业的重要作用,它会在无形中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在这个“速食”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的似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基础教育被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个人思想的问题,脑力劳动是一个比体力劳动更先进、更耗费精力的劳动。因此只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这样久而久之,音乐的美感以及我们对音乐的激情都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淡化直至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呆板的渐强、渐弱的机械的重复。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技术似乎更被重视,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教师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更应该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技术与审美协调起来,正所谓“中国的技术,美国的乐感”不应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解决技术问题上,使得艺术思维落后于技术。
二、关于音乐教师的交流
这里所说的交流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流。
1.相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
这种交流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等形式来进行交流。专业(profession)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公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⑤专业一词的本身就向我们暗示了交流的重要性。在我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音乐情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无疑会使我们的音乐表现大大丰富并且提高。可在我们的实际学习中,“闭门造车”的情况并不罕见,因而造成的音乐情感的单调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