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改革需要与时俱进(1)-音乐
来源:  作者:李翃旻  点击:次  时间:2002-04-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近些年来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几乎成了我们音乐工作者的“必修课”,改革的气势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里笔者为改革也高呼一句——“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我们新一代中央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在这里用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指导上来是再好不过。纵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难看出我们以前的改革之路似乎走得慢了一点,改革的方向和效果似乎不是那么明显。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很多都能与我们的改革直接挂钩的地方,“与时俱进”成为我们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南针。
  
  一、改革要跟上国际大环境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我们可以看出这股世界范围的改革浪潮体现了我们将来要改革的大方向。WTO的加入使我们的教育向全球化进程的步伐更加明快了,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与国际接轨是我们的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音乐艺术作为国际交流最为直接的人文科学,更应该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是最直接、最快就能表现出一个国家的艺术教育的好坏。我们不难看出越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国民音乐艺术教育就越好。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在音乐艺术教育领域水平与世界先进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我们改革的步伐还需要走得更大。由于世界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我们很快就感受到音乐文化的改革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文化的渗透是非常快的。我们不能等到所有的国民都感受到了世界音乐发展的气息在我们的社会中自发蔓延,才想起我们的改革已经走在了非正式教育的时代潮流的后面。改革要建设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加强文理学科相互交叉与结合,注重科学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科专业课程必须加强。应根据各专业发展,增加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原有的一些基础课程,也应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反映该学科最新进展。音乐教育专业还应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应加强教学法、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并设置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测量和评价、教育统计学等选修课。在本科阶段,教育专业课程应占适当比例,不宜过多。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应该指引音乐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方向。要达到这一点,就得需要我们从上至下的音乐工作者及时发现世界改革的方向,及时调整和实施我们的改革计划,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后得太远。国际形式给了我们改革的巨大动力和压力,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在音乐艺术教育发展上赶上国际水平,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
  
  二、改革耍跟上国内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速度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落后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教委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使得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要远远大于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从80年代起到现在,中小学已经有了几次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全面铺开的音乐新课标更是划时代的改革,它标志着我国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理念已经在逐渐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使用的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容,尽管90年代以后,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教育的需要,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总体看来,这些改革只涉及一小部分课程和内容,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的教育的探索还只是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结论。这样两种教育体系的不平衡势必会影响我们的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的落后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意义和内容,在能力上也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新课标的实施成为空谈。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高校要形成一支专门研究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队伍,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加强适应性教学,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社会。高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在日后服务于社会,或是被社会所接受,这都直接与我们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有直接的关系。在80年代音乐专业教育涉及的就业面是比较窄的,绝大部分是以艺术专业团体表演者或学校音乐教育者的身份走入社会。而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培养更多方面的人才,譬如:音乐专业团体的演奏(唱)员、舞蹈演员、各级学校的教师、文化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影视文化圈的演艺人员、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制作或音乐编辑、音乐期(报)刊杂志社编辑记者、专业主持人、正规娱乐场所的演唱(奏)歌手或乐手、乐器制作销售行业、音像发行行业等等。与音乐专业有关的就业方向还是可以再挖掘的,这也无非是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我们再延伸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来,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体系是比较老化的,是不能完全跟上社会需要的旧体系。社会需要的行业我们没有相应的课程,而实际上我们现有的课程比较繁多。怎么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笔者认为只有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发展的课程改革才是解决的办法,具体做法就是将现有的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例如乐理和声歌曲写作结合为一门课,钢琴和即兴伴奏结合为一门课,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结合为一门课,合唱和指挥课结合为一门课等等。我们增加新兴课程的分量,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课程的分量。增加的新课程如“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批评学”“电脑音乐制作一音乐表演艺术学”“音乐医疗学”“课件制作课”流行音乐学”“乐种学”“论文写作”等,增加多学科的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增加艺术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各高校还要应社会的需要主动拓展专业方向,为我们的学生多谋几条生路。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