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刍议(1)-音乐
来源:  作者:雷红薇  点击:次  时间:2002-04-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以其民族的语言为基础的。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语言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语言,不仅重视音节的变化,而且十分重视声调的变化,这一语言特征反映到我们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上来,就形成了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与国际间的交流,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需进一步地挖掘和整理。因此,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标准,进行梳理和探讨,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1.字正腔圆的内涵
  字正腔圆是指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以字行腔达到吐宇清晰、字调正确、发音圆润。要求字要吐正,腔要圆润,既不能只顾嗓音圆润而不管吐字清晰与否,也不能只顾字正而不求嗓音悦耳。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前提。字不正,腔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歌唱的内容。
  字正是在汉字的音韵和以汉语音韵为基础进行的艺术歌唱,语言的发展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最早语言统一的标准以《中原音韵》一书为准,它是结合现实语言符合歌唱要求的韵书。宋末元初,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中讲到:“欲作乐府,必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语言以北音为正音平声分阴阳,以入声配隶三声,盖以北音无浊,其平声浊音参入清母之用;故将声母上之清浊,移为四声上之阴阳。”语音以汴梁中心的中州语音为基础,阐明了民族声乐演唱而达到字正的方法,使演唱的词韵与音乐旋律结合更为贴切并规定了宇音不同的声调。
  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所要达到的一种艺术目标,是歌唱艺术效果的体现。宇正与腔圆是艺术歌唱吐字、发音的两个既相联系而内涵又不同的概念。二者相互协调作用,才能共同建构字与声的艺术效果。这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标准。
  2.字正腔圆的民族文化规定性
  传统音乐文化,它不仅具有自身特殊的表现形态,而且也必然有某种观念在支持着它。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影响着形态特征的形成。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语言都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声乐艺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语言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核心因素。歌唱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着很高的文化意识。如果比较一下我国以汉语为主体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语言基本属于节奏型语言,高低起伏不大,但颗粒感较强,节奏变化较多。西方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意大利语属于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意大利语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的,词汇主要来自拉丁语,也包括一部分希腊语、阿拉伯语和日耳曼语的词汇。现代意大利语是在托斯卡那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意大利语的语音发音比汉语简捷,共有5个元音和22个辅音,所有音节的字腹均由a.e.i.O.U这五个元音构成。母音的变化主要依赖口咽腔的调整而成,歌唱发音的主要技巧在于唱好母音,歌唱中要求较大的空间状态来形成良好的歌唱共鸣腔体。e与o有开口和闭口之分,辅音也有清浊之分。根据音域的声音力度等方面的需要,改变元音(母音)的色彩。元音发音时必须清晰,不能含糊,在发音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同样的音质。不管口腔、喉咙、鼻腔等发声器官产生怎样的变化,其最后发出来的元音都应该是准确的,调整发声动作是为了发出更加完美、符合歌唱要求的元音。意大利语中多个“r”弹舌音,它的发音更具有民族语言风格的特色。中国的汉语基本上属于旋律性语言,不仅重视音节的变化,而且十分重视声调的变化。在语言谱系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具有一字一音一义、多语音拼读和讲究声、韵、调的特点。根据汉语语音传统的分析方法,一般把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叫做声母,普通话有22个辅音,21个声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内受阻的部位和除阻的方式不同。一个音节里声母以后的部分为韵母。声母即字头,直接与咬字有关,是歌唱咬字的第一着力点;韵母包括单韵、字尾或复韵母、字尾等,是歌唱语言中需美化和延续的部分;调是汉语语言最独特的部分。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还讲究声调的变化,其中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变化为主,在古代还有入声。这无疑增加了汉语的旋律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声乐对吐字和行腔必然有着特殊的要求。中国语音的发声吐字、咬字比西方的语音复杂得多。关于字与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清代《乐府传声》专门讲述道:“东钟韵,东字之声长,终字之声短,风宇之声偏,宫字之声圆,踪字之声尖,翁字之声纯。江阳韵,江字声阔,藏字之声狭,堂字之声粗,将字之声细。”
  同时,我们民族更重视内容的社会教化功能。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就是以“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即所谓“发乎情,止平礼义”,实际上也就是对内容总的要求。这种重内容的特点,与中国的农耕文化长期占主导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农耕文化时期,人们从生存需要出发,更重视歌唱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能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有益的教益,因此,人们在欣赏歌曲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歌曲内容的歌词方面,企望从中获得知识教益以解决具体的生存问题,因而对歌唱者优劣的评价,也就偏重于吐字方面。
  3.字正腔圆对声乐演唱的审美要求
  3.1“字正腔圆”首先要求吐字清晰、准确
  字,在歌唱里就是诗化的语言。字音不正,则字义不清,唱来使人莫知所云,思想不可交流,听者也就难为之所感动。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每个字音发出的准确性,即“出声”“收音”确切,以达到美化语言、准确表达语言中所包含的语情字义的目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指出:“字忌模糊”,“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宇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厂强调了字正的重要性。只有在字正的基础上,腔圆才具有意义。如何才能做到吐字清晰、准确呢?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在他的《乐府传声》中的出声口诀一节曾谈到:“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唇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诀。口法真,则其写无不真矣。”“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当然,有时单凭唱腔技巧,在舞台上有时也可以给人一定的音乐美感,甚至也可以得到赞美,但严格说来,这是舍本逐末的演唱方法,是非现实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